“没有界限的美”——德文系师生参加“先锋派报告”电台会谈

2022年6月13日,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静和2019级研究生贺嘉韵、贺成伟、张政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旗下长三角之声文化新闻专题节目“先锋派报告”邀请,进行了一场电台直播会谈。会谈主题:“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界限的美’”。

图片

德文系李双志、姜林静老师和研究生贺嘉韵、贺成伟和张政参加《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导读》新书分享会


姜林静携其参与主编的新书《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导读》,将听众们引向浪漫主义的滥觞之地——德国。她首先解答了“浪漫何为”这一问题。当代人谈论“浪漫主义”时,所关注的更多是“浪漫客体”,即如烛光晚餐等那些能被称为“浪漫”的事物,而忽略了内心世界中的“浪漫主体”,即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为“浪漫”和“浪漫化(romantisieren)”作出了非常好的诠释:


“世界必须被浪漫化。这样人类才可以重新找到本源的意义。浪漫化无非就是一个质变的平方。低贱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与一个更好的自我等同起来。当我赋予低贱之物高尚的意义,赋予普通之物神秘的身价,赋予熟知之物陌生的尊严,又赋予有限之物无限的外表,那么,我就是在浪漫化。”


“浪漫化”为诺瓦利斯的自造词,这一名词动词化的过程亦可理解为一种在主客体之间建立桥梁的动态过程。德国浪漫主义的特点就是其对于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特别关注。德国浪漫主义提供了一处逃离现世纷扰的精神居所,以“美”为终极目的,追寻着美的无限与无限之美。


德文系的三位研究生也参与到了新书的翻译和编写过程中,体现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学水平。会谈中他们结合自身的翻译体验和生活经历,为听众们分享了德国浪漫主义与当代生活的联系。贺嘉韵介绍了在校园准封闭管理期间,学生们为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赋予诗意的浪漫主义瞬间。贺成伟援引法国哲学家基拉尔(Girard)《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的分析,点出日常生活中所谓的“高级感”更多只是一种通过介体产生的欲望,是浪漫主义的谎言。张政结合翻译和阅读体验,将现代的阅读过程视为一种“渐进的万象体验”。


图片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导读》封面和译者名单,其中6名同学来自德文系各个年级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导读》为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青年融合创新团队项目“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流变和交互影响”项目组阶段成果之一。学院致力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和活动的平台,注重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