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学院举办2022级新生见面会

2022年9月2日,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在第五教学楼和文科楼各教室举行2022级新生见面会。学院领导、各系教师在9个会场同时欢迎300余名2022级本、硕、博新生加入复旦外文学术共同体。

图片


德语系副系主任沈冲博士代表书院新生导师寄语本科生。他谈到:“《大学》要求读书人修身明德、胸怀天下。‘university’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universe’,这两个词确实也是同源的。大学即宇宙,‘复旦’二字的典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同样给人日月星辰的宇宙气象,而且同时还有一个时间上的维度,即周而复始,代代传承。宇宙同样有着空间和时间这双重维度。‘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上的宏大和时间上的传承是大学的应有之义。”

  

沈冲鼓励新生无时无刻和书本为伴,他认为,“如果我们要给大学的广博和传承寻找一个物的意象的话,那么这个意象无疑是书本。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复旦的校徽,发挥一些想象力,大家会看到一个后面背着、前面抱着箱子的徒步的人。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形象的时候,想到的是一个成语:负笈求学。笈,就是书箱的意思。”

图片


博士生导师、翻译系主任陶友兰结合在复旦从教25年的经验,建议研究生培养“三种意识”一是时间意识,有效管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把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做时间的主人。二是合作意识,上大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学做人”,首先要学会与人交往,乐于合作交流。开阔心胸,泛爱众而亲仁。在交流中增长见识,在合作中提高情商。三是思考意识,博览群书、敬畏学术的同时,一定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哪怕只获得一点点洞见,“苟日新,日日新”,逐渐成长为有见解的学人。


她认为在强化三个意识的基础上,还要习得“三种能力”一是善于发掘自己兴趣点的能力,真正找到自己所爱,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提升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广泛阅读本领域的海量文献,强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理论提炼;三是致力于“服务全球”的能力,培养自己跨学科意识和全球视野。希望同学们具备多面手的服务意识,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外语人的智慧!

图片


英文系教授、院长高永伟代表学院全体教师欢迎22级新生。他谈到,英文的“university”一词第一次出现在14世纪,其源语是中古拉丁语(700至1500年)中的“universitās”,其字面意思是“a group of scholars”。《牛津英语大词典》对大学的解释为“a body of masters and scholars engaged in giving and receiving instruction”。也就是说,“university”就是一个传授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

  

在大学学些什么?他认为专业知识是首要任务。外院一贯以来强调文学知识的传授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他用首任院长陆谷孙教授的例子鼓励同学们多读书,陆先生既是莎士比亚专家,又是词典编纂家和翻译家。他酷爱读书,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非小说类作品。在给大四学生开设的《英美散文》课中,陆先生经常自掏腰包买书赠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读书。2003年,陆先生写了篇短文,题为“身在丝绒樊笼,心有精神家园”,其中提到“外文学院的师生要娴熟掌握外语技能,要尽可能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信息量的摄入。还应贯注自己的思想禀赋,道德激情的贲张,精神世界的陶铸”。

  

高永伟鼓励大家在复旦的岁月里能敢于尝试,勇于奉献,同时还要学会珍惜珍惜大学时光;珍惜学校的资源;珍惜室友和同学;珍惜与老师们的“face time(面对面时间)”。他更提醒研究生们更要积极主动地联系自己的导师,多与导师交流自己的想法。

  

最后,高永伟鼓励大家通过行动避免拖延。Procrastination is the thief of time(因循延宕是时间的窃贼,即拖延就是浪费时间)。中文中有《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他用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话来和大家共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图片


随后,各系在五教、六教和文科楼各教室举行了新生见面会。



院长高永伟、党委书记薛海霞、副院长郑咏滟、副院长朱建新、党委副书记王亚鹏、英文系系主任陈靓、法语系系主任袁莉、俄语系系主任姜宏、德语系副系主任沈冲、日语系系主任邹波、韩语系系主任蔡玉子、西语系系主任程弋洋、翻译系系主任陶友兰老师等多位专业教师、本科研究生教务员及新生辅导员出席见面会。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