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翻译史研究·翻译系第六期复旦翻译学科博士生沙龙

11月4日下午,外文学院翻译系于线上举办第六期复旦翻译学科博士生沙龙。本次学术沙龙讨论的议题是“概念翻译史研究”。沙龙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朱一凡教授作主题报告,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陶友兰教授主持,两校外文系、翻译系部分教师与博士生参加讨论。

图片
图片

沙龙开始前,陶友兰和朱一凡就当前概念翻译史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概念史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跨学科方法论价值,但作为新兴的翻译学研究范式,很多问题目前仍处于探索之中,比如如何界定概念翻译史研究的学术范围、如何将概念史的方法引入翻译研究、概念史对翻译研究有何意义等,引发了两校师生的深入思考。带着这些问题,朱一凡以“概念翻译史研究:内涵、意义与路径”为题,与两校师生分享了概念翻译史研究的学科属性、研究重点、概念择选与研究方法。

图片


朱一凡首先强调,概念翻译史研究是跨越学科属性的翻译研究,应始终围绕“翻译”这一基本问题展开,严格区分“翻译概念史”研究和“概念翻译史”研究。因此,她认为概念翻译史研究的概念选择要体现翻译的文化差异、语境流动、社会文化影响和研究问题,考察译者对外来概念的诠释和解读,并结合副文本和相关论争材料探究背后的原因,以呈现翻译外来概念构建的复杂过程,同时聚焦翻译在两种文化中充当的重要角色,以及翻译文本和译者如何在理解误解、诠释、协商等中介活动中参与了社会历史文化构建、话语生成和知识生产。


朱一凡还特别指出了方法对概念翻译史的重要性,提出了“四个结合”的方法原则,即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她以中西文化交往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两个视角,从概念内涵纵向演变和横向借鉴两个维度,用文献分析和语料库研究两种方法,深描了《共产党宣言》中“bourgeois/bourgeoisie”的概念翻译史,以研究实例生动展示了概念翻译史研究的内涵、意义与路径。

图片


师生讨论环节,复旦大学博士生朱峰、胡伊伊、李雯露、解昊川、崔翠等向朱一凡请教了概念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关系、概念翻译史研究中语料库的应用、单个概念与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的区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朱一凡从自己的研究经验出发,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朱一凡教授的研究团队也分享了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感想。


概念翻译史研究是大有可为的学术领域。两位教授向博士生介绍了概念翻译史研究的未来方向,分享了概念翻译史研究相关的选题思路,提供了众多语料库和国内外学术资源,鼓励博士生们始终带着“问题意识”,“善用材料”、“勇于探索”,在思考和交流中寻求学术问题和解决方法。


最后,陶友兰说《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的译者就是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先生,做学问不妨“从身边做起”,关注《共产党宣言》概念翻译史的研究是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通过翻译研究可以“望真理、守大道”,让今天的青年学者从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本次沙龙共持续近四小时,交流热烈,思考深入,教学相长,收获颇丰。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