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受我院德文系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晨光学者”顾文艳老师为复旦师生带来了题为“辩证性的文学守望-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的讲座。本次讲座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德语系教授李双志主持,吸引了外文学院德文系、翻译系及中文系的多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顾文艳首先以德国的书评网站“parlentaucher”为例,回顾了202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区出版的最新动态,分析了目前中国的类型文学如科幻小说如何成为德国图书市场上受到热捧的对象,其中典型代表是刚在2022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得到经济类图书大奖的李开复、陈楸帆合著的《AI 未来进行式》。她指出德国图书市场即使在接受类型文学时也尤其关心作品的思考力和批判力。
随后,顾文艳以自己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传播的专著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自1968年以来西德作家对鲁迅作品的热烈接受。作家布赫于1968年在重要期刊《时刻表》上发表了四篇从英语转译来的鲁迅杂文节译,当时已经颇具名望的诗人恩岑斯贝格则疾呼,对鲁迅的关注应该推动德国文坛的“政治扫盲 (Politische Alphabetisierung) ”。顾文艳重点分析了恩岑斯贝格依据鲁迅的《起死》改编的广播故事剧。在这部作品中,恩岑斯贝格用尼采的“规定的否定 (bestimmte Negation)”来翻译庄子的“彼亦一是非”,重写了鲁迅笔下的庄子形象,影射了本土历史和社会现实,彰显出西德现代精英知识分子的怀疑与忧虑。
此外,顾文艳还以莫言为例,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区的传播如何依托于当地的复合型文学机制。德语区文坛和公众对莫言的接受其实早于他获诺贝尔文学奖,早期关注他作为先锋作家的文学特征,后来则有批判的审视和争论。莫言的作品译介恰恰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德语区传播的复杂样貌。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听众们从文学传播机制、华裔作家罗令源的身份建构、文学作品中艺术的独立性、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被操纵”与辩证性的关系等多个角度踊跃提问,顾文艳一一悉心解答,将整场讲座的气氛推向高潮。
顾文艳两个小时的精彩报告和答疑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这个科研题目的丰富内涵和研究价值,也在科研方法和创新思路上提供了许多灵感和启迪,是一次让人回味无穷的学术盛宴。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