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上午,复旦外文学院法语系的硕士研究生翻译理论课,有幸邀请资深翻译家、被誉为“傅雷传人”的罗新璋先生,为大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翻译讨论课”。讲座在文科楼220会议室举行,由复旦法语系系主任袁莉老师主持,诸多翻译工作者与研究者纷纷到场,还吸引了不少其他院系的翻译爱好者前来聆听译界泰斗的口传心授。
在讲座中,罗新璋以杨绛先生的译作《吉尔·布拉斯》为例,同我们分享了他对杨绛翻译风格的研究与解读。提及杨先生的翻译,罗新璋不吝赞美之词,直言佩服,称其“有些处理,比傅雷更自由更大胆”,傅雷是“重神似,不重形似”,而杨先生则是“得意忘言,登岸捨筏”,简而言之便是“把意思传达过来,而忘掉语言形式和句法结构”。
随后,罗新璋选择了《吉尔·布拉斯》中几处具有代表性的法语原文例句,同时比较英语译法,字斟句酌地品读并分析了杨绛先生的翻译特点与技巧,并将其总结为三点:“师其意而造其语,依傍形象以取胜,顺理补笔岂无功”,亦即摆脱原文句型的束缚,对于文艺作品多用形象语而避免抽象概念,大胆改笔补笔为原作增色,以求含义直截明晰,词句优美,尽可能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趣味。
最后,透过杨绛所著《翻译的技巧》一文,以译家之言谈译作,其翻译章法便更清晰明了:杨先生将译者的职司比作“一仆二主”,在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人不能兼顾的时候,便如同走钢丝,“容许运用技巧不左右跌倒的自由”。罗新璋强调,此处的“仆”并非指仆人,译者要有敢于“不忠实”的勇气,好的译作不会遮蔽原作,而是成就原作,使得原作能够大放异彩。他以杨绛在《翻译的技巧》中所引述的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厄(P. Cauer)的一句“尽可能的忠实,必不可少的自由”,点明了杨绛翻译之法的核心精神所在。
在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中,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对于如何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语的妙处,《红与黑》多个译本的比较,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翻译的得与失,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经典名著的重译等问题,罗新璋一一给予解答。他还提示外语学习者在专心研习外语的同时,切勿忘记中国文学的素养,因为这对翻译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他编纂《古文大略》的初衷:兼收中国古典历代各方佳作,希望对外语学人和有志于加强国文素养者有所助益。到场聆听讲座的复旦翻译系主任汪洪章教授、诗人翻译家黄福海、出版家董伯韬等先生,也结合自身从事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经验,分享了在处理不同题材时翻译的自由度该如何把握等心得体会,为在场的翻译初学者们启迪了灵感、开阔了思路。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