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中午,在文科楼220会议室,举办了外文学院博士生与青年教师午餐交流会。参与的学生为15级与16级的博士生,参与的老师除了辅导员李新梅老师及学工组王亚鹏老师之外,还包括英文系陈靓老师、翻译系陶友兰老师、日文系刘佳琦老师以及德文系姜林静老师。
首先,主持人李新梅老师做了开场白,然后日文系刘佳琦老师进行了发言。讲述自己博士生涯的时候,刘老师先是打趣了一番“女博士”,鼓励大家在学术研究时不要忽视“个人问题”,引得大家忍俊不禁,接着以自己为例讲述了发论文的重要性。刘老师很接地气地说到,在当今社会的学术圈,评价一个人还是要看其硬性条件。再有水平的人,不通过发文章来把自己展现出来,也是难以得到认同与重视。刘老师很谦虚,说自己在日本读博时,虽然还未达到大牛水平,但自己对发文章很上心,因而有一些积累。正是这些积累,让她自己获得校全奖与额外的研究经费,由此可见发文章的重要性。她还提到,现在学术研究多是跨学科的,所以平时需要多参加各个学院的讲座,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圈子里,这样才能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多方面的视角。
接着是英文系的陈靓老师的讲话。陈老师主要强调了为毕业论文早做准备的重要性。他说自己当年考博的笔试分数其实并不突出,但为毕业论文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在面试时提交了论文的提纲,从而取得了导师的信任。陈老师说,虽然按规定是博二才开题,但建议大家尽早做准备,在博一时就想好做什么,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在毕业论文之前,可以先发表一些小论文,然后这些发表的小论文可以组成一篇大论文。想要发文章,在读文献时,就要批判地阅读。一篇文章要通读几遍,同时要搜集相关领域的文章来阅读,做到对该领域充分了解,这样才能进行批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送稿时间周期特别长(通常为半年到一年),有时甚至要排两年队,所以一定要提早准备。
之后是德文系姜林静老师的发言。姜老师与前面发言的老师观点一致,认为需要重视跨学科研究,以及发表论文非常重要。她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及发表论文的不同的方式。姜老师是在德国念的博士,海德堡大学与我校对博士生的要求有些区别,他们不像我们要求额外发小论文,但是毕业论文需要达到能发表水平,含金量很高。回国任教时,面对发表文章的要求,她是将毕业论文拆分开来发表小论文。但是这样做比较麻烦,因此她建议大家尽早准备,参考陈老师说的先发小论文再拼成大论文,这样比较有操作性。
由于会议时间有限,前面几位老师讲解又比较充分,因此翻译系陶友兰老师没有时间做自己的分享,十分遗憾。今后学院也会创造更多机会,让师生们都参与到互动中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撰稿人:褚天宇)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