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中午,外文学院青联会与学工组联合邀请魏育青、卢丽安教授与青年教师、研究生共话“教书育人”。分享会由俄语系副教授李新梅老师主持。外文学院逾20位青年教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出席了本次活动。两位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教书育人的心得和如何协调生活与工作等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关于教学
卢老师谈到,文学阅读可以通过细读文本,培养共情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诚实和宽容处世态度;文学教学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责任担当和社会参与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有关挫折和困难的讨论,帮助学生避免自大和自望,引导学生敬畏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默契、法则和伦理,敬畏自然。在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选择对同一主题持不同立场的作品展开对比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观念的多元性;对于艰涩的作品可以通过假设熟悉的情境来提供换位思考的可能,并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
魏老师则从“教育何为”的问题出发,探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魏老师认为,“素质”作为一种潜能虽难以量化,但正是当今社会对人的主要要求。基于康德的三大批判,魏老师进一步将“素质”细分为(1)理性,(2)对社会的包容、对人的善意和博爱,以及(3)审美维度上的有趣生动这三个方面,并引用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社会(机构)对成功标准的单一性对人是一种伤害;由于个人成长的环境、天赋和成长经验各不相同,老师们需避免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因材施教是更可取的方式。
关于子女教育
卢老师认为,父母对于教育和社会竞争的过度焦虑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影响其健康成长。在教育理念上,家长可以着力培养孩子阅读求知的习惯、合理饮食运动,并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情感方面,则需帮助孩子发展自处的能力,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和想法,避免过度保护。
魏老师认为,家庭教育重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通过理性交流帮助孩子形成批判意识,培养孩子遇事有担当。虽然孩子的教育是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角力中展开的,但家庭应当为孩子的自我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关于工作和生活的协调
两位老师都认为现在的青年教师在科研、教学和生活上面临着多重压力,但应提醒自己在勤奋工作的同时要给家庭生活留有足够的空间,与家人和子女的陪伴与交流尤为重要。
参会的青年教师亦就家庭教育和学术道路等问题与两位老师展开讨论。两个小时的分享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