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义教授讲座回顾

2017年4月19日下午13:30- 16:00,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MTI教指委主任委员黄友义教授应邀做客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为英文系、翻译系师生带来精彩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卢丽安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题为“语言、知识、实践以及话语权——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做翻译”。黄教授197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英汉双语功底和42年的口、笔译实战经验,可谓是翻译业界泰斗、学界权威。此次黄教授将自己的亲身经验和感悟归纳为译前准备、译者多面手的角色、突发状况的处理、翻译功力、翻译以外的素养、翻译失误和教训六大方面,从译者各方面素养切入,辅以丰富的案例分析,娓娓道来,让听众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通过本次讲座呈现的译者形象,首先应是一位博闻广识、双语功底深厚的优秀学者。黄教授从亲身经历引用“shale oil", “sand oil"这样的能源专业词汇以及核能产业相关口译为例,感叹翻译真正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次是应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的“秘书”和“礼宾官”。领导人点餐次序怎样安排得当?外宾用餐后口吐白沫如何处理?译者还应该是一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文化匠人。我国主席为何译为“President"而不宜译为“Chairman”?民主党派译为“democratic parties"是否恰当?一字之差,不只是个人功过,更易引来国事是非。译者最终应该更是文化和政治交流的使者。

至于在场学生最关心的翻译功力方面,自然是“老翻译”讲座的重点。40多年的翻译实践,有启发的案例不胜枚举。一次接到某外宣活动主办方请求,将”讲好中国故事,当好文化使者”一句译成英文,“老翻译”追问了活动背景和翻译的目的。当得知这“文化使者”包括姚明、郎平等运动员以及一些新闻工作者,马上知道不能草率译为“cultural ambassadors”,宜为“Goodwill Ambassadors of China’s Voices”简介明了,准确无误。再如上文“民主党派”一词,仅仅在“Communist Party”之后加上“and other parties”,便可以巧妙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黄教授的翻译实践案例不可能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一一穷尽, 但他对翻译、翻译的价值,以及译者的追求的理解却能概括为三句话:翻译的是语言,传递的是文化;翻译职业意味着无止境的学习;对外翻译的目的是为当代中国建立国际话语权。这也是老一辈翻译对我们青年翻译学习者的鞭促和期许。由于时间有限,遗憾未能在讲座结束前有所互动。最后,卢老师以外文学院院训结束本次讲座: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

参加本次讲座的还有外文学院院长曲卫国教授、英文系马秋武教授、翻译系陶友兰教授、王炎强博士、部分访问学者和外校教师等。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