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5月2日上午,复旦大学哲学系陈伟副教授应邀为外文学院翻译系学生带来一场题为“批判性思维与现时代”的讲座。讲座由外文学院陶友兰教授主持。
陈伟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哲学、论证理论以及批判性思维。陈老师结合翻译系学生的“翻译与思辨”课程,将批判性思维与翻译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谓是一场为翻译系学生量身定做的讲座。陈老师从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名言开始,围绕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现时代的特征以及批判性思维与现时代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指出知识论的三种不同进路即培根“四假相”批判的经验主义,笛卡儿“心智规则”的理性主义以及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的论辩理论。他认为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套思考体系,更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基本方式。现时代的特征就是充满了思辨和论证。他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辅以丰富生动的哲学经典案例和翻译实例,让批判性思辨问题和翻译思考变得具体而又生动。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受益匪浅,纷纷认为陈老师的讲座拉近了自己与哲学的距离,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翻译学习中培养、应用批判性思维。
在随后的提问与讨论环节,陈老师就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等问题和学生积极互动,认真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主动给予同学们宝贵的指导和意见。他认为目前翻译系学生应该实行“翻译+”的策略,即将翻译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修第二学位,多读经典书籍也能帮助打开一门学科的大门,只有书读得多了,批判性思维才能有滋养的土壤。最后,对于目前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哲学空谈论”的思想误区,陈伟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批判性思维本身是贯穿我们学习始末的工具,语言本身也是如此,只有和其他学科交叉在一起,这些工具才能得到具体的应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方能久远。
陈伟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曾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等校作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现兼任上海市逻辑学会理事、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理事。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