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系讲座回顾:以科学方法指导术语翻译

2017年10月11日上午,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主办的系列讲座之第二场在第五教学楼正式开讲啦!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许多对翻译研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都早早慕名前来,以期感受北外高翻名师李长栓老师的风采。李老师继昨晚所作的题为“翻译是发现和再现真相的过程”的讲演后,又紧接着奉献了一场紧扣“以科学方法指导术语翻译”为主题的演说。本场讲座由王炎强老师担任主持。

上一场,李老师重点述及和分享了自己翻译生涯中的一些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而今天则更为聚焦为如何以科学翻译观来指导译者对疑难术语的翻译,如何通过多种途径的调查取证来搜寻一个无可辩驳的唯一答案。因此,作为上一场讲座的延续,李老师本场着重以术语翻译为核心探讨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求真,如何“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原作者的水平”。在极其简短概括的理论介绍后,他便直接以丰富的实际案例来切入自己的主题。他自己调侃说,一辈子的翻译经验也不过仅有这三分钟的理论,由此可以窥见他务实的翻译态度和对翻译经验的重视。

李老师从关于行业标准翻译的标准谈起,谈到自己审校某部门术语翻译标准时的项目经历。他发现,虽然经过了很多专家论证,其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错误。由此,李院长告诫大家,术语翻译绝不能拍脑门,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查证、综合判断、交叉检验的细致过程。查证的背后是译者的敏锐触角,也是译者的信念和担当。译文中出现一处错误也是不可忍受的,哪怕只是一个标点,因为好的译者需要追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无误。

他简明地介绍了术语翻译的方法,即查原文定义、提出译文假设、检验假设、重新提出假设、再次检验等。其中,他尤其指出不能轻信任何现成的翻译,因为未最终确定之前,它们都只是某种假设,尚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在这种调查过程中,可以通过搜索与目标术语相关的关键词来带出需要找的词,从而“拔出萝卜带出泥”,找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与原文术语相一致的表达。他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是一种以假乱真。虽然你可能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是通过深入调查相关知识,你可以达到作者理解的水平,从而成为该领域的半个专家。

李老师还通过一系列有意思的典型翻译案例来说明术语翻译中应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有对应说法的时候,应该用对应说法,轻易不放弃搜索,尽量不另起炉灶,甚至在该说法不常用的情况下,只要意思贴切,也可以用;含义基本一致者,仍可借用;有类似说法的,比照翻译;无类似说法的,则直接翻译,但要求直译用词准确且符合语法规则。比如,“车载装具”一词,网上很难找到确切的定义。如何理解其指示的含义呢?“车载”如何翻译比较恰当?通过对关键词的检索,发现译为vehicle-mounted equipment 比较符合英语中的习惯用法。对于“布控”一词,某些译者将其译为“disposition control”,但是这种翻译明显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通过搜索背景关键词,诸如customs、cargo、risk control等等,以及反复更换关键词,阅读平行文本,终于发现targeting这一表达类似意涵的地道用词。翻译“文件一致性检验”时,一些同学认为Google上没有“文件一致性检验”和“file consistency check”的结果。但是,进一步搜索后,发现这一术语的使用其实并不少见,而且也查实了这一术语的实际内涵和相关关键词,从而发现了该词语的对应说法——“file integrity check”。对于“突击类警用械具”这个术语,网上既找不到相关定义,也查不到任何可供参考的现成译法,因此不得不展开各种联想和猜测。难道是assault weapons?雪豹突击队(SWAT)的行动叫raids,也许突击类械具叫raiding equipment?可是raid和assault有什么区别呢?无可奈何,只得向作者求助,结果发现它在有关标准中的定义完全与设想中的不同。

在这些案例中,李老师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即术语翻译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达到科学决策。我们也许在某方面无知,但是只要肯下功夫,不断假设求证,就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并给出准确的翻译。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因为可能需要不断的试错、调整和检验,但是好的译者就需要这样的“critical eye”,需要深入调查小心求证。

作总结时,李老师寄语同学们,术语翻译需要用心、用脑、用时,有时也需要一些运气;不要太把权威当回事儿,原著也可能有错,官方的译文也可能存在谬误;一稿和审校很重要,翻译要经过第二双眼睛;译文有读者,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等等。虽然所做的这些工作最后不一定能获得尊重和认可,但是译者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不能丢。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在场的老师同学积极向李老师抛出了自己的问题。李老师一一作了精彩的回答,帮助同学们解疑释惑。此次讲座收获了很好的效果,让广大师生受益良多,也收获了在场听众一阵阵自发的热情的掌声。

撰文  孔学敏

审校  陶友兰

摄影  庞瑞琪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