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安乐哲教授(Roger T.Ames)讲座回顾:中西方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英译

2017年10月13日上午,著名汉学家安乐哲教授走进复旦外文学院,就中西方哲学比较和中国哲学英译的问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本场讲座由翻译系陶友兰教授组织,从事《论语》英译研究的强晓博士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众多老师同学纷纷到场聆听,整个会场内座无虚席。

安乐哲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大师,现任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联副主席、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他曾于2013年荣获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颁发的“孔子文化奖”。2016年,他又荣获了第二届“会林文化奖”。作为中西比较哲学界的领军人物,他因翻译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书而享誉海内外,著有《孔子哲学思微》、《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以及《先哲的民主:杜威、孔子和中国民主之希望》等。

讲座伊始,安乐哲教授便以一句简单的“Everybody stand up”为例,探讨了中西方哲学文化上的差异性。他指出,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个人主义。西方十分重视个体与自我意识,因此英语中才有“everybody”、“nobody”、“anybody”这些着重突出个人概念的词汇。而汉语则大不相同,如这句话中的“everybody”通常被译为“大家”这一具有集体概念的词语。中国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认为“天人合一”,自然界与人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便形成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个人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重分析而轻综合。另外,他也提到了中国哲学里过程性的宇宙论观,从“人”到“仁”的转变便是如此。“人”只有通过与他人间的社会联结,才能逐渐达到“仁”的状态。

随后,安乐哲教授又指出了中西方哲学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中国哲学英译造成的影响。他谈道,欧洲传教士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义”、“仁”、“礼”、“孝”等概念时,大多采用了与西方宗教中相对应的词汇,如“heaven”、“righteousness”、“benevolence”、“ritual”、“filial piety”,但这些英译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如“righteousness”一词在英语中指按照上帝的意旨行动,含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汉语中的“义”并无宗教意蕴,如此翻译很容易对外国人造成误导。随后他又列举了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善”的概念。在甲骨文里,“善”字含有“言”字旁,即表示“善”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不断发展形成的,而英语中的“good”却未蕴含这种发展的过程。正是这种文化的不对称性造成了翻译时的困难。他引用了犹太哲学家维根斯坦的名言:“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因此,他针对跨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方法,即译者必须重视文化层面上的翻译,不可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当两种文化间的不对称性无法通过翻译得到解决时,不如直接将原语中的概念放入外文译本中,再辅以注释,无需翻译而将理解的任务直接抛给读者。

在最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听众就中国传统文化词汇翻译的多元性、中国哲学英译面临的挑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等进行提问,安乐哲教授机智有趣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当他在外国书店里找寻《论语》、《易经》等中国传统哲学类书籍时,发现这类书被归在了东方宗教当中。这种有些荒谬可笑的文化误解,恰恰反映了外国对于中国文化还不够了解,跨文化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他鼓励在场的各位青年译者主动承担起跨文化翻译的重任,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最终,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撰文 赵昕蓓

摄影 赵昕蓓、孔学敏

审校 陶友兰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