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由法文系主办,名为“照亮”、以介绍中世纪手抄本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5102顺利举行。讲座由法文系陈杰老师主持,来自索邦大学的胡葳博士和来自英文系的包慧怡老师担任嘉宾。讲座受到了校内师生的热烈欢迎,100多个座位的阶梯教室被挤得满满当当,不少找不到座位的同学只能在讲台前席地而坐。三位老师围绕着中世纪手抄本的历史、记忆与实践三个方面展开精彩对谈,带领在场师生进行了一场丰富有趣的中世纪探秘之旅。
胡葳博士首先对手抄本作了概念性科普。手抄本(manuscript)于罗马帝国晚期开始盛行,直到印刷术兴起后才被逐渐弃用,是中世纪欧洲主要的书籍形式。而此次讲座的介绍对象是带有精美图画装饰的手抄本,也就是所谓的泥金装饰手抄本(illuminated manuscript)。中世纪时,手抄本通常由专业抄写人员在修道院的缮写室中合力完成。这些手抄本或以圣经为主题,或抄写世俗内容,充当不同的用途:有为神职人员所作的各类经书,也有为世俗贵族所作的时祷书。这些手抄本不仅是生活志,再现了中世纪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场景;还是博物志,从页边装饰的绚丽花纹我们亦能窥视千年前的一草一木。
接下来,胡葳博士向大家展示了手抄本的三种主要风格。以《凯尔经》为代表的海岛风格,八至九世纪的盛行加洛林风格,以及风靡直至中世纪晚期的哥特风格。胡葳博士和包慧怡老师不但结合图片,分析各种风格的不同特点,还向大家提供了手抄本的文献获取途径,以便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进一步查阅、研究。
最后一部分,也是讲座最为关键的内容——制作手抄本的实践。胡葳博士在专攻文学之余,还是一个手抄本制作爱好者。首先,她向大家一一介绍了制作手抄本所用的材料:羊皮纸、墨水颜料、装饰金箔、鹅毛笔。接着,她以自己的三幅作品为蓝本,展现了手抄本是如何诞生的。包慧怡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在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制作手抄本的经历,再现了那段趣味盎然亦不乏辛劳的历程。羊皮手抄本是有灵之物,它的厚重融合了生命的鲜活和文化的灿烂。
此次讲座所介绍的泥金装饰手抄本法语名为enluminure,原意为“照亮”。这些装饰华丽、灿烂夺目的手抄本,照亮了人们固有印象中“黑暗的中世纪”,让我们得以窥见被战乱、疾病所掩埋下的璀璨文化。而此次讲座以“照亮”为名,也是希望能够照亮大家了解、研究中世纪的道路。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