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秋季号

 外国文学研究

1. 华裔、日裔美国文学的演进(孙宏·中国人民大学)

 

2. 权力话语与少数族裔发音

       ――解读乔伊·小川的《婶母》(张丽、郭蕊·北京工业大学)

 

3. 内化种族主义与主体建构(赵莉华、石坚·四川大学)

 

4. 找寻身份归途的本土人(叶如兰·复旦大学)

 

5. 传统、才情与想象的命运

      ―—英美现代主义诗学的一个侧面(汪洪章·复旦大学)

 

6. 从希利斯•米勒早期的史蒂文斯研究看米勒文学批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余石屹·清华大学)

 

7. 试谈辛格短篇小说中的“性”(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

 

8. 解读安托南·阿尔托的《戏剧及其重影》

      ——重审“残酷戏剧”(郭斯嘉·复旦大学)

 

9. 英国早期清教思想的文学再现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中人物的意识形态解读(朱丽田·东南大学)

 

10. 黑塞在中国接受的差异(王滨滨·复旦大学)

 

11. 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多元化、开放性的发展态势(李新梅·复旦大学)

 

12. “流动工作站”—大学英语练习课的新形式(宋梅·复旦大学)

 

特约专稿·文化与理论

马克思在伦敦(赵一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语言学与教学研究

  1. 语言认知障碍的语用学研究(李定均·复旦大学)
  2. 话语标记语and的语用探究(李丛禾·复旦大学)
  3. 俄汉语中的约量:概念和定位、语义类型和表达手段(姜宏·复旦大学)
  4. 英语中动结构式类型划分及其内在承继关联的认知分析(杨晓军·湖南科技大学)
  5. 及物性研究综述(王志军·上海财经大学)
  6. 新闻语篇中包装名词的视角化(唐青叶·上海大学)
  7. Versatility and Inventiveness of English Idioms(王颖·复旦大学)
  8. Call from ESL Writing in China: Syllabus with Right Doses of Instruction in Right Form(汪中平·复旦大学)
  9. Writing Degree Zero: the Ultimate Liber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朱绩崧·复旦大学)
  10. 小说叙事视角的系统功能语法探析(王薇·复旦大学)

 

翻译研究

1. 运用系统评析参数开展多种译本比较的尝试(管玉华·复旦大学)

2. 评价意义在目的语中的重现

       ――一项基于评价理论的英汉文学文本对比研究(柴同文、梅丽·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3.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研究(陶友兰·复旦大学)

4. 文学翻译史研究方法初探(夏天·复旦大学)

 

华裔、日裔美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人民大学 孙宏

摘要:美国以一个合众为一的国家自诩,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却由来已久。在其本土文化保护主义政策之下,少数族裔的地位往往随着主流社会的需要而变化。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华裔群体一直被当作劣等民族,而日裔群体却颇受礼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裔、日裔人士的位置被颠倒过来。20世纪末以来美国主流社会又将华裔美国人吹捧为“少数族裔的典范”。以一系列亚裔美国文学选集的问世为标志,华裔和日裔等数族裔文学的演进回击了这种对少数族裔的分化。

关键词:文化保护主义 华裔美国文学 日裔美国文学 超级少数民族

 

权力话语与少数族裔发音

——解读乔伊·小川的《婶母》

北京工业大学 张丽、郭蕊

摘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分析乔伊·小川的代表作《婶母》中的主人公娜欧米从丧失话语权到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发音方式的过程,并指出伴随这一过程所出现的三种发音方式,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都是沉默,但内涵上却截然不同,分别为压迫性的沉默、沉思性的沉默和反抗性的沉默。通过结合理论分析文本,本文旨在阐明生存在两种文化的罅隙中的少数族裔应该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音方式,打破以往的沉默。

关键词:权力话语 发音 沉默

 

内化种族主义与主体建构

——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看种族主义对非裔美籍人的心灵创伤及其影响

四川大学 赵莉华 石坚

摘要:与以里查德∙赖特为代表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旗手们的批评相反,非裔美籍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不仅具有他们所倡导的种族政治诉求,而且超越他们进行经济、文化和社会对抗的种族政治立场:小说不仅通过刻画不同层次、不同性别、肤色深浅不一的美国黑人形象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展现种族主义种在黑人灵魂深处的毒瘤即内化种族主义,而且分别以女主人公珍妮和她三个丈夫的经历为隐喻,探索黑人在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各层次进行主体建构的努力,并指出其失败,揭露内化种族主义的危害,即阻碍黑人进行文化、经济、社会以及心理等四个层面的主体诉求。由此,种族政治潜文本和性别政治表文本交相辉映,为作品赋上鲜明的政治色彩。

关键词:种族主义 内化种族主义 主体 二元对立

 

传统、才情与想象的命运

——英美现代主义诗学的一个侧面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汪洪章

摘要:批判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及批评运动的一个特征,而对柯尔律治想象论加以重新评价和挖掘,推崇其“幻想”反对其“想象”,则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部分批评家如休姆、艾略特等人,做出这样抉择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艾略特对传统的哲学思考,对诗歌情感性质的界定,主要目的是反对浪漫的滥情主义。他和休姆等人呼唤回归理性,强调文学传统对现行文学创作的制导作用,有其积极的诗学批评意义。

关键词:想象 传统 现代主义 艾略特

 

方法与文本:从希利斯•米勒早期的史蒂文斯研究看米勒文学批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清华大学余石屹 余苏

摘要:希利斯•米勒是至今仍活跃于美国文学批评界的解构批评大师,他在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文本批评两个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虽然他的研究领域是以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为主,但他一直对现当代英美诗歌抱有极大的批评兴趣。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表第一篇研究美国诗人史蒂文斯诗歌的文章以来,几乎每十年都要发表一篇以上专论来讨论史蒂文斯诗歌。作为文学批评大师和理论家,米勒对史蒂文斯诗歌长达四十年的关注引起了本文作者的极大兴趣。我们认为通过考察米勒的史蒂文斯研究,不但可以深入研究米勒的文学批评思想,而且还可以通过跟踪米勒文学批评思想的变化来考察当代美国文学批评范式的演变过程。本文集中研究了米勒早期发表的研究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的文章,认为米勒在与法国解构思想接触之前的文学批评中并非是纯粹的布莱(Georges Poulet)式的现象学批评家,他在现象学批评方法之外,表现了明显的德里达式的解构思维。

关键词:米勒 解构批评家 现象学批评家 史蒂文斯 美国诗歌

 

试谈辛格短篇小说中的“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乔国强

摘要: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视角和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了辛格短篇小说中有关“性”描写的问题。本文认为,辛格在短篇小说中描写的“性”,既非像一些批评者所总结的“性”+《托拉》模式,也非为他们所说的那样是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辛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确是经常描写到“性”,但一般说来,这里的“性”只与两方面的内容有关:一、与塑造人物有关,即辛格认为“性”最能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二、与犹太文化传统有关,即辛格借对“性”的描写来呈现其道德价值取向。

关键词:辛格 短篇小说 文化批评 性 同性恋

 

解读安托南·阿尔托的《戏剧及其重影》

——重审“残酷戏剧”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郭斯嘉

摘要:戏剧家安托南·阿尔托(1896-1948)是二十世纪法国剧坛的划时代人物。他激烈反对西方传统戏剧观念和舞台实践,推崇古老的东方戏曲及多种异质文化。他在《戏剧及其重影》一文集中阐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残酷戏剧”理论。本文介绍该理论的由来、思想内容及其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阿尔托 戏剧及其重影 残酷戏剧理论

 

英国早期清教思想的文学再现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中人物的意识形态解读

东南大学 朱丽田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评价笛福的作品中的人物时也多侧重于其社会经济方面的特点。无可否认,这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层面。本文聚焦《鲁滨孙飘流记》,从意识形态角度来分析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将其重新定位为“兼任传教使命的孤独的经济人”。文章提出,英国早期的清教思想对笛福以及后来的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鲁滨孙·克鲁索;笛福;清教思想;英国文学

 

黑塞在中国接受的差异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王滨滨

摘要:赫尔曼·黑塞在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渐走近中国读者,他作品的译介与评介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黑塞的影响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我们梳理一下黑塞这20多年的接受可以发现,批评家与普通读者对黑塞的接受是不同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导致这种接受的差异?本文试图用文学心理学理论予以阐释。

关键词:文学心理学 心理图式 批评家 普通读者

 

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多元化、开放性的发展态势

复旦大学 李新梅

摘要:苏联解体后,意识形态完全自由化,俄罗斯社会进入了价值重构、文化再造的新时期。新时期文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元化和开放性。本文从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出版物,文学批评,文学奖项,文学组织和团体各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多元化、开放性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文学思潮和流派 文学出版物 文学批评 文学奖项 文学组织和团体 发展态势

 

马克思在伦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赵一凡

摘要:在伦敦贫民窟的艰难岁月里,马克思通过创办图书室,给流亡工人开讲座等形式继续开展革命斗争,并相继写下《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批判檄文。为了接济马克思,恩格斯一面经商,一面钻研自然科学与军事科学,并进行工人社区调查,与马克思一同投入到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通过对卡莱尔、阿诺德的批判,马恩对英国资产阶级的保守势力和虚伪的政治文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两位巨人的不懈努力促成了《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等巨著的诞生,揭开了马克思主义针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文化批判大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西马 文化批判 英国文学研究 新左派

 

语言认知障碍的语用学研究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李定钧

摘要:语言是人类认知天赋的一部分,又是负载人类交际功能的符号系统。语言认知障碍是由于脑损害引起的失认、失用、失语、失读、失写等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的障碍。本文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学原则对语言认知障碍展开临床语言学理论研究,并为开展言语-语言认知障碍的临床测评、矫治和康复训练提供语用学依据。

关键词:言语障碍 认知障碍 失语症 语用学

 

论话语标记语and的语用顺应性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李丛禾

摘要:本文对and的用法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分别评述了传统语法,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关联理论等对and的研究,并进一步从维索伦(Verschueren 1999)的语用顺应论的角度初步探讨了and作为一种元语用意识标示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顺应,分析了它在语言语境中的话语构建功能以及顺应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等。文章指出,话语中and所起的作用就是进行交际中的话语管理,为前述话语或后续话语的类型提供一种标记,以最经济的方式传达交际者的意图,获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这在本质上是交际者元语用意识的一种反映,本文对一般意义上的话语标记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话语标记 认知效果 语用 语境顺应

 

俄汉语中的约量:概念和定位、语义类型和表达手段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姜宏

摘要:约量是数量范畴这一功能语义场中的一个子概念、一个下位范畴,它与确定数量和不确定数量处于平等关系之中,并共同构成数量范畴,它既有确定数量的、又有不确定数量的特征,但既不属于确定数量,也不属于不确定数量,它是一种具有混合性质的现象,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意义系统和形式系统的独立范畴。俄汉语有着许多相同的约量表达方式,但这些方式在两种语言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功能特征是不完全相同的。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勾画该问题的研究框架,提出问题并引起关注。

关键词:数量范畴 确定数量 不确定数量 约量 读数点

 

英语中动结构式类型划分及其内在承继关联的认知分析

湖南科技大学 杨晓军

摘要:本文运用结构式语法理论将英语中动结构式划分两个基本类型为:典型中动结构式和非典型中动结构式,五个次类,10种型式以及29个类别;并分析这两类基本中动结构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各基本类型的次类是如何通过承继网络与其基本类型里中心成员联系起来的。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中动结构式生成的共同理据,构建起各结构式之间的承继层级网络关系。

关键词:中动结构式 结构式语法 类型划分 承继关联

 

及物性研究综述

上海财经大学 王志军

摘要: 本文回顾了有关及物性的主要研究,探讨了各种及物性分析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及物性概念的理解形成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及物性 综述 认知

 

新闻语篇中包装名词的视角化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唐青叶

摘要:本文援用“包装名词”这一概念,指用claim、idea、observation、problem、question等名词所指称的语段信息,即事件(包括行为、过程、状态)、抽象关系(包括事实、观点、言语)以及它们所隐含的言外之意等,即把这类语篇信息包装。信息包装可发生在多角度、多层面,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作者对语篇内容的介入程度和视角化。在新闻语篇中新闻记者大量运用该类词旨在强化或抑制某些语篇信息以达到突显或掩盖真实内容的目的,因而具有揭示意识形态意义的独到功能。

关键词:包装名词 视角化 意识形态 新闻语篇

 

Versatility and Inventiveness of English Idioms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王 颖

摘要:习语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表达用语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语言活动中。英语习语在实际语境中并不总是以标准形态出现,而往往有所变异或转换,给人们的语言学习和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 本文通过整合有关习语研究的不同理论依据并分析、归纳丰富的原始例证,探讨英语习语的句法转换特征及其在特定场合的创意表现。由此,本文认为人们在开发习语理解和运用能力时,应尤为关注习语的可变通性和创造性,捕捉习语内在语义结构与外部语境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所传递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可变通性  可分解性   转换变异 创意用法

 

Call from ESL Writing in China: Syllabus with Right Doses of Instruction in Right Form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汪中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学生英语习作的实证分析发现二语写作者的实际困难,并尝试找到一条帮助写作者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切实可循的道路。文中,作者探讨了二语写作者的思维过程;然后通过对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英语教学中所采用的各种英语教学法的回顾,试图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据此,本文提出在中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一味注重思想内容的过程教学法华而不实——二语写作者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二语写作教学最重要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既要教授语言形式(语法、词汇、句型)又要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平衡点。

关键词:二语写作 结果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

 

零度写作:文学语言的终极解放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朱绩崧

摘要: 本文的目标在于探究罗兰·巴尔特在《零度写作》一书中提出的文学理论,着眼点在于该种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应用机制。此外,本文阐述了安德烈·纪德和让-保罗·萨特对巴尔特产生的影响,以及巴尔特在继承纪德和萨特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革新。同时,也分析了巴尔特的语言分类法、文体观、对“白色写作”的推崇和对意义的消解。

关键词:纪德 结构 零度写作萨特 意义 语言

 

小说叙事视角的系统功能语法探析

——以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中第一人称双重叙事视角为例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王薇

摘要:小说的叙事视角既是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部分,也具有一定的文体意义;对小说叙事视角的探析,应同时重视这两个层面。在对小说叙事视角的文本分析中,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评价系统、及物性系统理论能够在语义上区分叙事视角,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叙事视角在叙事结构和文体层面上的意义。对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中颇具争议、容易混淆的第一人称双重叙事视角的语篇分析就是运用这种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模式的一个例证。

关键词:小说叙事视角 评价系统 及物性系统《阿拉比》

 

运用系统评析逻辑和风格参数开展多种译本比较的尝试

——兼谈新时期文学译评方法论之一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管玉华

摘要:文学翻译批评向来是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敏感的课题,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近年来坊间与之相关的论著并不多见。就笔者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文学译评来看,文章大多将中国传统翻译标准“信达雅”奉为圭臬,仅限于对单句或片段的讨论,且流于随感式、印象式的评析方式,缺乏系统观念,未能将其作为切入点反思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文学翻译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翻译,文学翻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学翻译批评方法论的特殊性。曾亦沙在“论构建翻译学的若干理论问题”一文中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将多种译本批评的方法论研究纳入翻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特殊“变量”的客观存在又要求确立一套完整明晰,操作性较强的系统评析参数。

关键词:文学翻译 风格参数 逻辑 变量

 

评价意义在目的语中的重现

一项基于评价理论的英汉文学文本对比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柴同文、梅丽

摘要:本文基于Martin评价理论,聚焦评价意义在目的语中的实现手段和方式,探讨情感、判断和鉴赏等评价资源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文章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评价资源在原文和译文中的使用情况及差异进行了统计;进而通过译例,分析了翻译过程中评价意义出现差异的几种情况,并从语言本身阐释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评价的类型、评价资源的使用频率以及其词汇、语法表现形式都会发生某些变化,变化的幅度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意义的传递。

关键词:评价 目的语 文学文本 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陶友兰

摘要: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作为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之一 ——公示语的翻译日益引起译界的关注。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的选择,指出公示语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应该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尊重中英文化的差异,根据受众的接受心理,采取动态顺应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译入语的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理论 公示语 翻译策略 交际

 

文学翻译史研究方法初探

——以《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的译介史(1919-1949)》为例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夏天

摘要:文学翻译史的系统研究在中国走过了近百年历程,其间成果不断,而对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却少人问津。文学翻译史研究作为翻译描写,与翻译理论以及整个翻译学科的互动循环关系,决定了翻译史研究不止于也不应止于史料的搜集与梳理。本文以《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的译介史(1919-1949)》为例,从史料梳理的线索确立、翻译活动的语境构建以及史料分析的理论层面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翻译史研究的方法,希冀以此推动中国译史研究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文学翻译史 构建语境 描写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