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研究生专刊

外国文学及文化研究

  1. 《伊坦•弗洛美》中的异化主题(徐晓林)
  2. 一个南方女郎的冰宫雪国之旅:小析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冰雪宫殿》(黄少婷)
  3. 菲茨杰拉德对美国富裕阶层的批判(江艳妍)
  4.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颠覆性发展(邬璟璟)
  5. 《蝴蝶君》——对性别和种族固有模式的颠覆(张建)
  6. 陌生的蝴蝶夫人: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在《蝴蝶君》中的实践(王习)
  7. 宗教嘲讽的意图——探究《帕克的后背》(江吉娜)
  8. 知识认知方式的变革——以福柯与贝克特为例(胡怡君)
  9. 从《诺桑觉寺》看奥斯丁的小说观念(任远)
  10. 艾德娜和肖邦的进步与困境(袁仑)
  11. “恶之花”: 浅议两位法国作家笔下的上海(尉晓娟)
  12. 色彩蕴含的矛盾——论小说《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朱媛)
  13. 诗也?真也?——论格拉斯自传作品《盒式相机》(张梦霞)
  14. 从童话要素和两面性角度分析《第672夜的童话》(赵沛然)
  15. 《万叶集》七夕和歌中的中国思想——以牛郎织女会面的交通工具“船”为中心(朱一飞)
  16. 也谈藤屋市兵卫的理性主义——《日本永代藏》中的藤市(袁圆)
  17. 身为艺术家的批评家——奥斯卡•王尔德其论、其文、其人(包慧怡)

 

语言学与教学研究

  1. 论完成式的形与义(徐贝贝)
  2. 汉语“给”字双宾句式的扩展——兼谈其对无指代词双宾句式形成的影响(湛朝虎)
  3. 作格与完成体助动词的选用(王萌)
  4. 理想认知模式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刍议(刘莉)
  5. “heart”的认知模型构建(赵学德)
  6. 隐喻的关联性与认知分析(宋旸)
  7. “丫叉法”探究(王世钰)
  8. 从认知的角度看词汇法对教学的启示(杜方圆)
  9. 从语义角度考察《韩国语教程》中助格助词的使用情况(孙宇琼)
  10. 中国学生学习韩语的优势——韩语汉字词漫谈(王程敏)
  11. 浅议俄语形容词长、短尾的运用(吕中)
  12. 从俄汉语“死亡”委婉语的表达探究俄汉民族死亡观异同(吕豪爽)
  13. 俄汉语常用脏话的文化色彩对比(徐幔)

 

辞典及翻译研究

  1. 含英吐华——论双重文化视阙中的张爱玲的翻译(蔡健)
  2. 浅谈林纾与口译者的合作翻译模式(高攀)
  3. 种子移植——论中国古诗英译(胡静)
  4. 咀英嚼华——李清照《如梦令》五个英译版本的比较(吴嘉茜)
  5. 不忠之美——浅议林译书名的翻译(熊茜超)
  6. 文字的艺术——试论释义派翻译理论的“忠实”标准在文学翻译中的困境(谈珩)
  7. 韩汉语法成分和语序的比较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战敏)

 

《伊坦•弗洛美》中的异化主题

徐晓林

摘  要:伊迪丝·华顿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她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对后来的美国作家有深远的影响。她通常只被认为是个风俗小说家,她作品中的主题也没有引起批评家足够的重视——已有的、与她的作品的主题相关的讨论大多受到风俗小说家这一身份的限制。本文拟从给“异化”定义出发,借助这个概念探讨《伊坦·弗洛美》的异化主题,也就是劳动的异化。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 异化;《伊坦·弗洛美》

 

一个南方女郎的冰宫雪国之旅:

小析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冰雪宫殿》

黄少婷

摘  要:《噼啪女郎和哲学家》是菲茨杰拉德发表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冰雪宫殿》讲述了主人公莎莉.卡萝尔(Sally Carrol)为追寻全新自我来到北方并以失败告终的故事。南方坟墓象征的过去与北方冰宫象征的未来之间的巨大差异令她无所适从。本文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独特的“噼啪文化”以及两种对立隐喻的象征意义:南方坟墓与北方冰宫。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噼啪女郎;象征主义

 

菲茨杰拉德对美国富裕阶层的批判

江艳妍

摘  要:菲茨杰拉德并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批评家。他所属的社会圈子与杰克•伦敦,犹普敦•新科莱尔等信奉社会主义的作家区分了开来。大部分他的作品中存在着对社会富裕阶层的批判,他本人也曾提到,他的创作带着农民阶层对富人阶层的深刻批判。盖茨比对于社会阶层的检视角度,并不是出自于一个富人阶层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他把美国的历史等同于保护富裕阶层的历史。菲茨杰拉德也讽刺了美国社会中对于成功的理想形象,他指出,美国人心目中成功的理想其实只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是富裕阶层为了维护自己所在的社会体系而创造出来的。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对富人的批判;社会体系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颠覆性发展

邬璟璟

摘  要: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基于1986年报纸上的一则新闻。从情节和题目的角度来看,他也从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得到了很多借鉴和灵感。这两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紧密相连或是互相融合,两者之间交织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蝴蝶君》绝对不是对《蝴蝶夫人》的戏仿,它从本质上打破了男性和女性的意识形态、存在几个世纪的东西方关系,并且借由歌剧形式而意义更为深刻。黄哲伦对《蝴蝶夫人》进行了解构,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了自己对东西方关系的思索。

关键词:解构性;颠覆性;东方主义

 

《蝴蝶君》——对性别和种族固有模式的颠覆

张建

摘  要:1988年3月20日百老汇的尤金.奥尼尔剧场成功上演了华裔美国作家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黄哲伦也因此剧成为第一位获得托尼最佳戏剧奖的亚裔剧作家。该剧取材于法国的一起间谍审判案。法国外交官,伯纳德.伯瑞斯科特深深地迷恋上了一个中国京剧旦角史培浦,他们有着二十年的情人关系,直到最后这位外交官才发现他的中国情人不仅是一名男性而且还是一个间谍。黄哲伦为了探讨这一神秘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改编了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讲述了美丽,无私,忠诚的日本女子,巧巧桑嫁给一位美国水手平克顿,苦等他三年,得知对方另娶他人后绝望自杀。《蝴蝶夫人》反映了传统的东方和西方,男与女的关系,具有深深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痕迹。黄哲伦的《蝴蝶君》解构了这一传统关系,对原有的文化霸权和权力关系进行了一次惊人的倒置。本文将运用法国哲学家让.伯德拉德(Jean Baudrillard)的空间理论阐述《蝴蝶君》打破了西方社会认可的性别界限和种族界限,同时运用朱迪思.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探讨《蝴蝶君》中的性别和种族的模糊性。

关键词:东方主义;性别;种族;模糊性

 

陌生的蝴蝶夫人: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在《蝴蝶君》中的实践

王习

摘  要: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戏剧理论之一,其阐述主要分为反戏剧幻觉提倡理性回归的戏剧意识形态和“陌生化”戏剧技巧两部分。美籍华裔剧作家黄泽伦的成名作《蝴蝶君》塑造了伽利玛这一戏剧幻觉的牺牲者,反映了戏剧幻觉的致命危害性。它在许多创作细节上也运用了布莱希特所提倡的制造“陌生化效果”的戏剧技巧。《蝴蝶君》是典型的布氏戏剧。

关键词:蝴蝶君;布莱希特;黄泽伦

 

宗教嘲讽的意图

——探究《帕克的后背》

江吉娜

摘  要:在弗兰纳里·奥康纳,这位来自美国南方乔治亚州,一个基督教盛行的圣地的天主教作家的作品当中,宗教嘲讽经常被利用来做为她故事背景的框架。奥康纳在《帕克的后背》,也就是她临终前最后出版的一篇短篇故事中,通过男主人公帕克的经历以及对他拥有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纹身深入地探讨并重新检视信仰。作者试图通过深刻的运用宗教信仰,将它们融入到故事人物之中,打破人们对好与坏的思维定式,并在无意间透露出她个人对宗教的领悟。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帕克的后背》;宗教嘲讽;纹身

 

知识认知方式的变革

——以福柯与贝克特为例

胡怡君

摘  要:福柯的知识考古学里“陈述”或“话语实践”成为与知识相关的重要概念,而文学作为一种陈述成为他分析各时代认知状况并提出不同“认识型”的依据。在哲学认识论的范畴里,知识可以是理念也可以是经验,但后结构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动将传统自我中心的知识体系一一击溃,新视角下的知识呈现出不断交换不断生成的状态。文学也有同样的转向,先天理念或是后天经验的方式在现代小说文本中失去传统的统治地位,更多见的是对既定事实既定规则的挑战。本文试以福柯的认识型断代研究和贝克特前期两部小说为例,从文学文本中体现的作者之死、叙事线条紊乱以及话语的去主体化等角度阐述知识观转变,以检验福柯所提“知识型”的可能,同时表明文学本身不仅是知识的一部分,甚至也是认知方式变革的一部分。

关键词:福柯;贝克特;认识型;话语;构型

 

从《诺桑觉寺》看奥斯丁的小说观念

任远

摘  要:《诺桑觉寺》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奥斯丁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parody(模拟)。该书既是对当时流行小说的模仿,也是奥斯丁自己小说观的反映。一方面,她对当时倍受轻视的文体---小说十分推崇,另一方面,她也认识到小说的虚构性,并力图使其表现得更为真实。通过反讽,议论,引用等多种手法,奥斯丁揭示了小说的虚构地位。本文通过对该书多层次意义的分析,来展现奥斯丁的小说观。

关键词:流行小说;罗曼司;虚构

 

艾德娜和肖邦的进步与困境

袁仑

摘  要:《觉醒》中塑造了“新女性”艾德娜的形象,本文主要从她对自己情欲、食欲、和表达欲的肯定这三个方面分析她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艾德娜的觉醒和独立的过程中不时面临迷茫或悖论,最终她也没有达到所向往的生活境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独立和自由的误解。与艾德娜的探索平行的是作者肖邦在写作上的创新:在题材选取、道德倾向与写作手法上肖邦都对传统有着大胆突破,正因为如此,作者也面临着不为当时社会理解认同的困境。

关键词:艾德娜;肖邦;进步;困境

 

“恶之花”: 浅议两位法国作家笔下的上海

尉晓娟

摘  要:在许多法国文学文本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学形象,常与“异”联系在一起。作家对鸦片、妓女、跨国犯罪等主题津津乐道的同时,赋予上海独特的东方格调和近乎异化的东方印象。本文以《纵欲的玫瑰花》(La Rose de Java, 1937)和《上海撒旦》(Les Démons de Shangai, 1992)两部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探析作者视野中极具代表性的上海‘他者’形象:恶之花。本文以形象学为研究方法,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角度分析此形象背后隐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学形象;上海;东方主义

 

色彩蕴含的矛盾

——论小说《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

朱媛

摘  要:围绕着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书名的来源及其象征意义,已有过一些评论。笔者通过对小说原始文本和译本的研读,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认为对这一问题可更深入地挖掘。本文就此展开论述。红与黑,作为两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其象征意义不单是主人公于连面临的两个人生抉择的截然相反,也不仅是个人与环境的格格不入,更是人物本身性格自相抵触的两部分的激烈碰撞,也是作者司汤达的内心世界、内心矛盾在作品里的反映。红与黑,即是司汤达的自我描述。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双重人格;司汤达

 

诗也?真也?——论格拉斯自传作品《盒式相机》

张梦霞

摘  要:《盒式相机》以八个孩子的视角记录了格拉斯家庭1959年1995之间的“家庭记忆”。作品内容与作家经历的高度契合体现了该自传的纪实性;童话的表现手法、多视角的叙述行为以及“昔今未”的第四种时间观则凸显了自传的虚构性。本文从自传作品的诗与真、记忆与回忆等角度,探讨格拉斯有关“记忆工作”的观点。

关键词:格拉斯;《盒式相机》;记忆;回忆

 

从童话要素和两面性角度分析《第672夜的童话》

赵沛然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影响着欧洲社会,同时在精神层面撼动着人类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美学理念。霍夫曼斯塔尔在小说《第672夜的童话》中讲述了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儿子离奇的生活经历,借此展示了一个唯美主义者逃避生活、脱离现实的病态内心世界。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童话要素和两面性要素,探究其对于情节构建的作用,同时透析霍夫曼斯塔尔对于唯美主义态度的转变。

关键词:霍夫曼斯塔尔;童话要素;两面性;追寻;唯美主义

 

《万叶集》七夕和歌中的中国思想

——以牛郎织女会面的交通工具“船”为中心

朱一飞

摘  要:在日本最古老的和歌诗集《万叶集》中,七夕和歌颠覆了中国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相会的模式,一般由牛郎乘着小船或是徒步渡过银河,去与织女会面,喜鹊并未登场出现。因此,许多先行研究就划船横河这一中日不同点表示,这是日本和歌诗人将七夕诗歌演化成日本特色的明证。而笔者却认为,把“船”当作男女相会的交通工具并不是日本和歌诗人的原创,其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本论文通过中日对比,论证得出日本和歌中男女以“船”相会的思想根源模仿自中国。

关键词:舟船;牛郎织女;七夕

 

也谈藤屋市兵卫的理性主义

——《日本永代藏》中的藤市

袁圆

摘  要:浮世草子《日本永代藏》是日本江户时期小说家、著名俳谐诗人井原西鹤的代表作。该书以金钱为主题,讲述了江户时期多个日本商人的故事,有人因贪财导致家门落魄,也有人勤劳致富,告诫后人如何正确经商。本文选取卷二第一章《世界の借家大将》,深入剖析主人公藤市,对其“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和“理性主义”进行考察。

关键词:江户;勤俭节约 ;正直;理性

 

身为艺术家的批评家

——奥斯卡·王尔德其论、其文、其人

包慧怡

摘  要:《意图集》是王尔德唯一的文论集,堪称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才子书”——作为一本批评集,更作为一件艺术品。本文第一部分将从《意图集》入手,通过探讨《谎言的衰朽》篇末归纳的三条文艺原理,剖析王尔德的艺术目的论、模仿观和唯美主义观点。王尔德不仅将他的艺术理论付诸生活,也在自己的文艺作品里实践了这些观点,他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正是对其唯美主义艺术观的绝佳试验。本文第二部分将探讨该小说对作者艺术哲学的诠释。

关键词:唯美主义;《意图集》

 

论完成式的形与义

徐贝贝

摘  要:本文探讨了易阿曲窦等(Iatridou et al,2001)对于完成式分析的一些问题,并且总结了欧洲语言中完成式结构的三个普遍特征。 通过对大量具体的跨语言数据的研究,本文基于易阿曲窦等的方案提出了一个修正版本,运用这个修正的理论, 本文解释了英语、法语和德语中许多完成式结构的语言现象,特别是英语中完成进行时的全称解读现象和英语、法语、德语中各种完成式全称量词的功能,包括英语中的always、ever since、at least,法语中的toujours,和德语中的schon immer。

关键词: 完成式;时体;时态逻辑;全称量词;形式语义

 

汉语“给”字双宾句式的扩展

——兼谈其对无指代词双宾句式形成的影响

湛朝虎

摘  要:探讨给字双宾句式的扩展,基于语料分析,识别出给字双宾句式的三个主要用法事件,即对象性双宾句式、半事件性双宾句式和事件性双宾句式,前者是给字双宾句式的详述例示,后二者是给字双宾句式的扩展例示。同时,给字的事件性双宾句式和无指代词双宾句式在句法和语义上存在平行性,通过观察分析,无指代词双宾句式是由给字的事件性双宾句式促动而成,但是在扩展的过程中,无指代词双宾句式也获得了自身的新创结构,比给字的事件性双宾句式有更多的语用适用性。

关键词:给字双宾句式;扩展;用法事件;无指代词双宾句式

 

作格与完成体助动词的选用

王萌

摘  要:本文探讨了作格与完成体助动词的选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作格和宾格这两种语法现象的对比说明为基础,文章着力分析了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在当今几种主要西欧语言如法、德、西、意语中,构成完成体的助动词都有“存在”和“有”两个,并且在如何选出一个来搭配过去分词的标准上,这几种语言也趋于一致。从句法-语义层面的分析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回溯两个角度,本文对实例逐一分析,试图证明这一选择是跟实意动词内在的作格属性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作格;完成体;助动词;句法-语义界面

 

理想认知模式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刍议

刘莉

摘  要:拉科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英语单词“mother”和汉语单词“人民”为例,分析探讨了随着社会的演变,随着新的社会角色以及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原来的单词会演变出新的含义,以此来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不同历史和社会阶段人们对同一单词就有着不同的“理想化认知模式”。这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拉科夫;理想认知模式;社会关系

 

“heart”的认知模型构建

赵学德

摘  要:“heart”基本义为“心”,指称人体一重要器官,在漫长的语言演变中,“heart”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语义延伸,主要在认知框架——隐喻和转喻的作用下,最终构成了一个体验和储存的认知表征集合——认知模型:分别基于位置和形状相似的方位和实体隐喻框架;基于人体生理反应的“heart是思想、性格和情感”转喻框架;基于隐喻转喻互动的“heart是人、实体、容器和空间”隐转喻框架。它们的相互关联印证了隐喻转喻连续统的关系,展现了一个连续统一的认知网络。

关键词:“Heart”;认知模型;隐喻;转喻

 

隐喻的关联性与认知分析

宋旸

摘  要:本文结合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分析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隐喻片断,论证隐喻能够在词、句、篇三个层面上调动认知语境对指称、指称关系和经验的假设,隐喻的灵活、生成和导向的特点使得构建新的语境假设成为可能,有利于发挥交际双方的能动作用以最终取得关联。文艺作品中的隐喻能促使读者与观众在心态、情感等多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关联。

关键词:隐喻;关联;语境;认知

 

“丫叉法”探究

王世钰

摘  要:“丫叉法”是钱鍾书先生从Chiasmus一词翻译而来,并在《管锥编》中引数例详述其特征。“丫叉法”与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错综”修辞之“交磋语次”者类似,本文试从语用学、认知心理学与修辞学结合的角度探讨丫叉法,试论其形成原因,并比较其与“交磋语次”之异同。

关键词:丫叉法;ABB’A’ ;交磋语次

 

从认知的角度看词汇法对教学的启示

杜方圆

摘  要:传统语言学把词汇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自由的词,另一部分是习语。然而,词汇法认为,语言大体是由4种不同的类型的词块组成的。每种类型的词块都在一条词汇生成轴上,一端是固定的词汇,另一端是自由的词汇,而大量的、有趣的词块是出现在轴的中间,而不是两端。在本文中,作者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同时也从《美国文化读本字典》(Th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和概念隐喻中借用材料来研究特一类特殊的词块——约定俗成的带有隐喻性质的表达。另外,也对如何学习这一类词块进行了实例研究。

关键词:词块;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

 

从语义角度考察《韩国语教程》中助格助词的使用情况

孙宇琼

摘  要:在格助词中,助格助词的语义范围极为丰富,用法也相对复杂,因此韩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错误。本篇论文通过计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考察《韩国语教程》中出现的助格助词的语义范围,探讨其使用频率等级,提出新的教学方案。

关键字:格助词;助格助词;语义;使用频率

 

中国学生学习韩语的优势——韩语汉字词漫谈

王程敏

摘  要:韩语汉字词占据了韩语词汇的半壁江山,这对于中国学生无疑是个很大的优势,凭借着汉语基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单词量,提高韩语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汉韩语言历史渊源、韩语学习现状及误区、韩语汉字词特点、来源及汉韩汉字词义项对应关系,提出学习建议,旨在帮助韩语初级学生将其作为一个优势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关键词:汉韩语言历史渊源;韩语汉字词特点;汉韩汉字词义项对应关系

 

浅议俄语形容词长、短尾的运用

吕中

摘  要:俄语中形容词用法丰富,不仅可用作定语还可在句中作谓语,但形容词有长尾和短尾之分,用作谓语时容易混淆。传统区分形容词长、短尾谓语用法在于持久性与短暂性,口语体与书面语体,这能从总体上把握长、短尾的运用,但不够全面。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和修辞三方面全方位地举例说明如何正确运用俄语形容词的长、短尾,有助于我们准确明了的表达。

关键词:形容词;词汇;语法;修辞

 

从俄汉语“死亡”委婉语的表达探究俄汉民族死亡观异同

吕豪爽

摘  要:俄汉死亡委婉语纷繁复杂,源远流长,承载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俄汉语中的死亡语表达的异同,从表达方式、价值取向、年龄和性别特征、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和了解了俄汉两个民族的语言思维,看到俄汉民族死亡委婉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大于相似,对外语教学、俄语阅读和理解、俄汉互译等应用性学科领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异同;文化

 

俄汉语常用脏话的文化色彩对比

徐幔

摘  要:脏话是指不雅的、比较肮脏、赤裸的语言,能让人联想到肮脏、粗鄙、非常不雅或是下流的事物或事情。脏话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虽不属于标准语,但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也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俄汉语中的脏话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尤其是与性和排泄物有关的脏话,反映了俄汉民族文化的相同点,但是同时两者也具有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与宗教、动物和性有关的脏话中,表现出俄汉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关键字:脏话;俄语;汉语;文化

 

含英吐华

——论双重文化视阙中的张爱玲的翻译

蔡健

摘  要:中国台湾作家张爱玲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赢得了“传奇”般的声誉。然而,“译者张爱玲”的角色一直缺席于中国翻译史的书写。本文拟从双重文化视角出发,选取张爱玲“老人与海”的译本放到彼时特殊的目标语文化背景中考察其翻译特色,并且从雅各布森所定义的“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两个层面论析张爱玲对《海上花》的翻译,由此管窥在语言三维空间中张爱玲不同寻常的翻译才华。

关键字:译者张爱玲;老人与海;吴语小说翻译;文化视角

 

浅谈林纾与口译者的合作翻译模式

高攀

摘  要:有“译才并世数严林”之誉的林纾,作为一个不懂外语的翻译家,一生译著180部小说,得益于与他合作的口译者们的帮助。本文运用三幅图对该合译模式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剖析,对林译小说中的“讹”有了新的解读。同时,本文阐释了口述笔受合作翻译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优势在于能取长补短,同时发挥口译者的外语专长和笔受者的中文功底;局限性表现在对原作的理解和译作的表达由两人完成,容易造成误译,而且缺乏相互监督的机制。

关键词:合作翻译;口述笔受;林译小说

 

种子移植

——论中国古诗英译

胡静

摘  要:本文以苏珊·巴斯内特关于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为切入点,从中国古诗和古文的特点出发,以中西传统美学和诗学的差异为立足点,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障碍和翻译可能性作了详尽的分析。文章提出,古诗英译究竟用韵体还是用散体的争论意义不大,我们应该把焦点集中到传达古诗的意境上,而庞德翻译中国古诗的尝试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文法严谨细分的英文要重现中国古诗物我合一的境界几乎不可能,而庞德对英文诗歌作了空间切断和语法切断,并避免陈述和说教,只集中于意境的展现,虽然没有亦步亦趋地翻译,但译文更为契合中国古诗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古诗;韵体;散体;种子移植;意境  

 

咀英嚼华

——李清照《如梦令》五个英译版本的比较

吴嘉茜

摘  要:如何英译中国古典汉诗一直是文学翻译领域争论较多的热点,也是个难点。本文以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五个英译版本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外文学理论家和翻译研究学者汉诗英译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对英译本的理解、句法、措辞、意境再现、意象处理和格律等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提出自己对李清照这首词英译的方法的见解:即该词的翻译应遵循何种原则和方法,才能维持原词的意境和神韵而又不失形式和格律。

关键词:古典汉诗英译方法;李清照《如梦令》英译;意境再现

 

不忠之美

——浅议林译书名的翻译

熊茜超

摘  要:我国翻译界名家戈宝权先生在他的《漫谈译事难》一文中提到译事有五难,其中有一难就是与书名、标题的翻译有关,即“翻译书名难”。和正文的翻译相比,书名翻译所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又略有不同。书名的翻译看似没有文本翻译这样卷帙浩繁,其实也是举足轻重,劳心费神。本文试图以林译小说的书名翻译为切入点,结合钱锺书先生的文章,探究书名翻译中的不忠之美。

关键词:林纾;书名翻译;不忠  

 

文字的艺术

——试论释义派翻译理论的“忠实”标准在文学翻译中的困境

谈珩

摘  要:本文旨在探索,以语言交际为目的形成的释义派翻译理论的“忠实”标准,即忠实于译入语、接受者、作者的欲言与原文本在其读者身上创造出的整体效果,在文学文本的翻译中是否完全适用。并指出应当从语言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及语言文字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美的关系上对文学翻译作澄明的审视。

关键词:释义派翻译理论 ;忠实;文学翻译

 

韩汉语法成分和语序的比较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战敏

摘  要:韩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结构类型,前者属于黏着语,后者属于孤立语,各自有不同的语法结构。掌握两种语言语法结构的异同点,尤其语法成分和语序的比较,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韩汉互译过程中,句子语法成分的转换以及语序的调整也频繁出现,这也要求译者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异同点。基于此本文首先考察了韩汉两种语言的语法成分的异同点,进而对语序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实例浅析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法成分;语序;对比;翻译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