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季号

特约专稿

人文学科的全球化:一项长期投资(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主任詹姆斯·安格尔)

 

外国文学研究

 1. 人物描写艺术的历史性突破:论《达罗卫夫人》中人物关系的构建(李维屏/杨理达·上海外国语大学)

 2. 叙事学发展的轨迹及其带来的思考(胡全生·上海交通大学)

 3. 空间批评:美国族裔文学阐释的新视角(徐颖果·天津理工大学)

 4. 动词性上帝的萌生

        ——奥康纳的女性主义神学观(杨纪平·北京邮电大学)

 5. 浅谈文学语篇和非文学语篇的互动(刘英·广西大学)

 6. 道德批评视角下的马丁Ÿ艾米斯(张和龙·上海外国语大学)

 7. 华顿作品中的多重语境(李普·北京工业大学)

 8. 俄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及其流变之比较(李新梅·复旦大学)

 9. 幻战 惧战 写战——评菲力普·卡普托的越战小说《战争的谣言》(甘文平/胡庆·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

1. 英语招呼语的历时语用研究(曲卫国·复旦大学)

2. 语言学科间的互动推动语言学向前发展(郭鸿·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3. 英汉词义精确性及其对语境的依赖(蔡基刚·复旦大学)

4. 德语动词结构剖析及教学法的简化(朱静舫·华东政法学院)

5. 语法、功能和批判角度阅读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顾乡·复旦大学)

 

翻译与词典研究

1. 词典参见体系综论(万江波·复旦大学)

2. 双语词典例证翻译与翻译教学(王正/孙东云·复旦大学)

3. 开辟译史研究的多维视角:简评皮姆的翻译多元因果论(姜倩·复旦大学)

4. 口译操作中的AERP研究(康志峰·复旦大学)

 

人文学科的全球化——一项长期投资

哈佛大学 詹姆斯·安格尔

编者按语:2007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主任安格尔教授(James Engell)应邀访问复旦大学,并为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及全校师生做了系列学术讲座和题为“人文学科的全球化:一项长期投资” (Globalizing the Humanities: A Long-Term Investment)的讲演。蒙安格尔教授惠寄讲稿并应允我们将其译成中文,刊登于本刊2008年春季号。我们在此向安格尔教授表示衷心感谢!

 

人物描写艺术的历史性突破

论《达罗卫夫人》中人物关系的构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维屏 杨理达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伍尔夫在著名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中对人物关系的颠覆与重建。文章在阐述伍尔夫的现代主义人物观的同时,深刻剖析了该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以及精神上的联系。作者认为,在现代主义语境中,伍尔夫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构建别树一帜,无论从改革的力度还是从实验的结果来看,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关键词:《达罗卫夫人》人物关系 时间 空间 精神

 

叙事学发展的轨迹及其带来的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 胡全生

摘要:不停地说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很容易使人误以为叙事学只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与事实不符:叙事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可分别命名为传统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学和新叙事学。面对这一事实,叙事学研究应特别关注叙事交际的语境,并坚持多样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轨迹 由“内”而“外” 多样化 跨学科

 

空间批评:美国族裔文学阐释的新视角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短篇小说评析

天津理工大学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所 徐颖果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出现的对空间和空间性的兴趣已从多个角度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有学者指出,对全球化的关注使空间和文化地理问题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中心。本论文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分析美国华裔重要作家赵健秀的短篇小说《铁路标准时间》。 通过文本细读,探讨空间在赵健秀作品中的各种寓意,探讨空间批评对身份认同问题提供的新视角,并指出空间批评对于解读和阐释族裔文学以及族裔文学中的重要相关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空间批评 美国华裔文学 赵健秀  《铁路标准时间》

 

动词性上帝的萌生

——奥康纳的女性主义神学观

北京邮电大学 杨纪平

摘 要:作为美国南方的一位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并非直接否定传统神学,而是试图运用上帝话语来质疑传统宗教,从而重构人和神之间的理想状态,对西方传统神学进行了独特的透视。奥康纳的神学观,尤其是上帝观,在其生前发表的最后短篇《帕克的后背》中得到了集中的彰显。这部作品以主人公阶段性的生命历程宣告了奥康纳理想的人神关系,萌生了作者理想的上帝形象,体现了她的上帝观。她的上帝形象和美国女性主义神学家玛丽·戴利的“动词性上帝”理论不谋而合。

关键词:动词性上帝神学 女性主义

 

浅谈文学语篇和非文学语篇的互动观

广西大学 刘英

摘要:文学语篇的互动性研究主要体现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语篇解读观,它们打破了传统的以作者或文本为中心的单方文学解读习惯,强调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学文本的互动关系。非文学语篇的互动性研究则主要体现在语用学、篇章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学科,它们都将语言的使用和解读作为自己研究的目标。本文从互动的角度出发,考察文学语篇和非文学语篇在语篇解读过程中关于语篇的定义、读者的地位、语篇解读的条件和语篇模式的分类等几个方面的观点,探讨它们在语篇解读中的互动观。

关键词:文学语篇 非文学语篇 互动

 

道德批评视角下的马丁Ÿ艾米斯

上海外国语大学 张和龙

摘要:本文将英国后现代小说家马丁Ÿ艾米斯置于道德批评的视角下,尝试对其作品中的否定性道德形象与后现代叙事进行剖析。本文第一部分认为,艾米斯小说中的道德内涵主要表现在种种否定性的形象中,这些否定性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表现形而下之“坏”到揭示形而上之“恶”的演变过程。本文第二部分认为,艾米斯的后现代叙事对“宏大叙事”的颠覆,同时也是对传统叙事作品中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颠覆,他的审美追求与道德追求因此构成了高度的一致性。

关键词:马丁Ÿ艾米斯 道德批评 否定性形象 后现代叙事

 

伊迪丝·华顿作品中的多重语境

——女性主义及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夏天》

北京工业大学 李晋

摘要:20世纪以来,批评界十分关注华顿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但借助后殖民主义视角我们可以获得对华顿作品更丰富的认识。本文通过阐释《夏天》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语境及后殖民主义语境,深入分析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反殖民主义思想,揭示作品蕴藏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 身份 宗教

 

俄、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及其流变之比较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李新梅

摘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初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方法诞生于苏联,尔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艺思潮。其中,中国文学受到的影响最为深远。但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无论在苏联还是中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期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更有流变后的差异性。本文对同期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及其流变过程进行比较,总结出两国文学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发展道路上的异同点,并得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苏联 中国 流变 比较

 

幻战 惧战 写战

——评菲力普·卡普托的越战小说《战争的谣言》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文平 胡庆

摘要:美国作家菲力普·卡普托的代表作《战争的谣言》以主人公参加越南战争前后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他从幻想参加战争到恐惧战争再到书写战争的一个心路历程。小说因为通过个体的刻画反映一个群体的特征受到批评家和读者的好评,被称为“有关越战的标准文本”。本文通过对幻战、惧战和写战三个阶段的解读,分析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揭露美国政府发动非正义性和非道德性的越南战争的真实本质──宣扬美国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中心论。

关键词:幻战   惧战   写战  非正义 非道德

 

英语招呼语的历时语用研究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曲卫国

摘要: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应礼貌理念和习俗的变化,英语招呼语也发生有趣的变化。部分招呼语被历史选择性地淘汰。本课题试图通过整理17世纪前后的招呼语,找出现代英语早期的招呼语基本类型,以作为对比以后英语招呼语变化发展的参照体系。我们认为,直接导致礼貌理念变化的两大因素是英国社会关系重组和世俗化。许多17世纪招呼语种类的出局,正是这种两大因素所促成的变化结果。

关键词:招呼语 历时语用研究 礼貌

 

语言学科间的互动推动语言学向前发展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郭 鸿

摘要:符号学是哲学和语言学之间的桥梁,通过符号学分析,可以了解各语言学科所属的符号学流派,进而了解它们各自所属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和哲学思潮,从而确定这些语言学科各自的性质、范围和方法。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对立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在语言学上转向并有融合的趋向。这种趋向必然反映在两大符号学流派以及两类语言学科的融合趋向上。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两类语言学中的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历史,它们之间的互动推动语言学向前发展。通过这项研究,可以对各语言学科的发展作出大体的描述和预测。

关键词:语言学科 互动 发展

 

英汉词义精确性及其对语境的依赖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蔡基刚

摘要:一般认为英语的词义多而灵活,词义确定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大,而汉语词义精确固定,对上下文依赖小。但通过对英汉语词的概念化分析和对所依赖的语境的具体分析,本文发现英语对事物的概念化程度较高,对事物描写的专职词多而细,形态性语言标志和严谨的句法结构对词义的约束力大,这些因素使得英语词义反而相对独立精确,受制于语境较小。

关键词:英汉词义精确性 对比研究

 

德语动词结构剖析及教学法的简化

华东政法学院 朱静舫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正在逐渐淡化语法教学,那么在讲解语法过程中,如何努力简化语法教学?本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对德语动词的人称变位作一个系统的语法概括。与传统的语法模式不同,这里从另一视角对德语动词的人称变位在各时态中的语法结构进行重组,旨在探索掌握德语动词变位的一条捷径,从而简化德语动词的教与学。

关键词: 重组语法结构 简化语法教学 动词现在时词干 动词过去时的词干 动词

 

语法、功能和批判角度阅读日本《新历史教科书》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顾乡

摘要:历史教科书作为传递历史知识的媒介对学生如何认识历史起到关键的作用。和其他话语一样历史教科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强势团体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本文试图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特别是名词化语法隐喻结合它在小句中的参与者地位和对时间术语的建立的视角揭示历史教科书所传递的意识形态,分析的语料选自在国际社会引起争议的《新历史教科书》,通过对作者选择的词汇语法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本历史教科书的反历史立场和它传递的极其错误的历史知识和观点。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语法隐喻 名词化

 

词典的参见体系综论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万江波

摘要:词典的参见体系是便于使用者找到分布于辞书各处相关语料的网络体系,是条目之间彼此关照的构筑。本文在词典编纂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词典学相关理论,研究了词典的参见体系之功能、样式以及评价标准,建构了词典参见体系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词典的参见体系 功能 明示参见 暗示参见 标准

 

双语词典例证翻译与翻译教学

——兼评《英汉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王正 孙东云

摘要:翻译离不开双语词典,但如何正确使用双语词典却没有受到翻译教学界的足够重视,对双语词典的例证翻译没有加以充分利用。本文认为,双语词典尤其是《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的例证在选择上体现了典型的语境意义,其译文体现了较高的翻译水平,在指导翻译方面体现了产出性特点,并对学习者提高翻译转换技能,增强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在翻译教学中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语词典 例证翻译 翻译教学 《英汉大词典》

 

开辟译史研究的多维视角:简评皮姆的翻译多元因果论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姜倩

摘 要:本文探讨皮姆的翻译多元因果论的主要思想。皮姆认为,翻译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是以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原因为必要条件的,其中任何一种原因都不能成为排他性的主导因素,在翻译史中真正起作用的因果关系从本质上讲一定是多元的。皮姆还提出译者属于“共有文化”的观点,为翻译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多元因果论 翻译史 多元视角 共有文化

 

口译操作中的AERP研究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康志峰

摘要:听觉认知是影响口译效果的首要因素。本研究在前人对ERP认知电位研究的基础上,对AERP听觉认知电位进行实验研究。通过AERP的多种刺激模式和正负实验效果,对听觉感知、听觉辨音以及感知记忆等听觉功能进行检测研究,使译员和听者能够发挥其最佳听觉功能的实效性。通过对DPOAE不同年龄组的AERP差异比较,反应出听觉功能的最佳年龄段,从而,也明显反映出译员做口译工作的年龄适应性。进而对高级中枢听觉识别信息模式及影响中枢听觉信息处理的因素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枢听觉识别信息记忆功能的结构性以及避免影响中枢听觉信息处理因素的必要性。AERP听觉认知电位研究对口译过程中听觉信息认知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口译 听觉认知 认知神经语言学 AERP DPOAE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