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季号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特别专稿

  1. 文化记忆与美国小说(埃默里·埃利奥特,美国河滨加州大学;金逸明译)
  2. 国家梦想与警醒:美国小说的全球警示(埃默里·埃利奥特,美国河滨加州大学;黄秀国译)

 

外国文学及文化研究

  1. 从比较文化角度看汉民族史诗、戏剧较晚发达的原因(汪洪章,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2. 呈现越战:黑尔《新闻快报》里的新新闻体(胡亚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3. 性别权力机制中的身体表征――《大地》的身体政治研究(陈靓,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4. 论品特式房间的间离效果(张雅琳,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5. 福音书情节在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中的演绎(汪海霞,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6. 《昆虫的生活》——一部空间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李新梅,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7. 都市空间中的“厨房”以及蔬菜、瓜果的形而上意义——吉本芭娜娜的《厨房》论(李征,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8. 《白藤江赋》与《前赤壁赋》之比较(潘秋云,越南胡志明市师范大学)
  9. “美国梦”与后多元时代的身份认同:任碧莲的“美国故事”解读(王月英,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张静,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学与教学研究

  1. 类型学的标记理论与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张勤,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张轶,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2. 话语意义的多摸态构建——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为例(张帮印,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3. 下义关系中的下义词(曾建彬,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4. 建构主义发展观与现代“多维一体”口译多媒体教学(康志峰、邱东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5. 从主位结构选择看中美大学生作文的差异(程寅,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6. 词汇测试的新维度 ——心理词汇的构成与加工(乔晓妹,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辞典及翻译研究

  1. 培养用户,调整结构——中型英汉词典发展策略之我见(朱绩崧,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2. 复指结构在口译中的运用——兼谈口译与口语的关系(姜宏,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3. 林纾转译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之底本考证(邹波,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4. 关于名著名译译名的若干思考(孙靖,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5. 从两元对立到三重范式——歌德的翻译与“世界文学”(孙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6. 马丁·路德的译经伟绩与《关于翻译的公开信》(李晶浩,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从比较文化角度看汉民族史诗、戏剧较晚发达的原因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汪洪章

摘 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古希腊史诗及戏剧的社会历史和宗教文化成因,进而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考察、分析汉民族在商周时期的社会文化及宗教信仰状况为何不利于较大规模的史诗和戏剧作品产生、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史诗;戏剧;口述传统;比较

 

呈现越战:黑尔《新闻快报》里的新新闻体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胡亚敏

摘 要:美国作家迈克尔·黑尔反映越南战争的杰作《新闻快报》采用了在20世纪60年代刚发展起来的新新闻体手法。通过对传统新闻报道的解构和重构,深入事件和人物,展现真实对话,揭示人物内心,黑尔呈现了一个与传统新闻报道和官方陈述不同的越南。他着力探讨了传统新闻语言在越战中的枯竭和记者在越南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批评了传统新闻报道和政府对新闻的控制,指出越南战争像是一朵毒之花,在传统新闻报道虚假的光环下,绚烂地绽放着;只有在新新闻体的深入调查中,人们才发现这朵美丽的花原来在根部早已中毒,根本无可救药。

关键词:黑尔;《新闻快报》;新新闻体;越南战争

 

性别权力机制中的身体表征

——《大地》的身体政治研究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陈靓

摘 要:在《大地》中,通过身体政治的视角,可以揭示作品中主人公的个体存在状态与社会权力意识的互动关系。赛珍珠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重点,通过身体政治的视角,可以准确地揭示男权社会对女性主体性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体的缺失状况。此外,以阿兰为代表的女性也并非传统评论中认为的依顺与男权秩序,通过对疯癫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阿兰在意识形态中的隐性反抗努力。这种反抗虽然并没有在社会权力层面展开,但通过大女儿的疯癫有效构筑了女性争的意识形态基础,并且洪亮地发出了女性主体的抗衡声音。

关键词:大地;赛珍珠;女性;主体性;疯癫;身体政治

 

论品特式房间的间离效果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张雅琳

摘 要:品特式房间是现实与非现实相结合的矛盾体,本文试从间离效果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一方面,品特式房间还原当下的现实背景,满足人物生存的基本需求,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大现实”,易使观众产生“现实生活”的幻觉;另一方面,它充满危险与迷惑,不断将观众与戏剧间离开来,促使他们利用思维、参与解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戏剧本身、理解周围世界、理解他们自己。

关键词:品特式;房间;间离效果

 

福音书情节在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中的演绎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汪海霞

摘 要:在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度,使用圣经故事,特别是福音书的情节,是进行道德教化的最好的工具。作为把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促进道德完善为己任的俄罗斯文学,对圣经故事和福音书情节的演绎更是屡见不鲜。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中,福音书中基督形象和基督主题更加引起文学家的重视,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中。

关键词:基督;福音书;道德

 

《昆虫的生活》——一部空间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李新梅

摘 要:维克多·佩列文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典型、最勇敢的实验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创作的后现代性体现在反传统的独特视角和对时空的处理上。本文试图利用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对佩列文的长篇小说《昆虫的生活》进行空间解读,探寻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美学价值,也为理解佩列文及其他俄罗斯后现代作家的作品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昆虫的生活》;空间形式;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都市空间中的“厨房”以及蔬菜、瓜果的形而上意义

——吉本芭娜娜《厨房》论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李征

摘 要:《厨房》是日本当代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本文以作品着墨最多的家庭空间——“厨房”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这一空间作为存在之基的样态及意义。在后工业社会中,展示主体间性的空间日益萎缩,“厨房”成了主人公退守的最后一片田园。本文从这一角度对主人公视线中蔬菜瓜果、花草树木等植物所呈现出的形而上寓意做了分析。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厨房”的主人也出现了新老交替的迹象。作品中另一个人物惠理子身上,即体现了一种新的生存形态。对此,本文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考察。

关键词:都市空间;精神共同体;主体间性;田园牧歌

 

《白藤江赋》与《前赤壁赋》之比较

越南胡志明市师范大学 潘秋云

摘 要:中国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与越南陈朝作家张汉超的《白藤江赋》都是描写历史胜迹之汉文赋。其题材、体裁、主题思想等方面皆有相似之处。当然,这两篇赋也因文化、历史及作者背景的不同在其韵味和文学意义上呈现出明显的南辕北辙之态。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这两篇作品在体裁、艺术手法、内容等方面的相同与差异,并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对作家和作品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白藤江赋》;《前赤壁赋》;比较文学

 

“美国梦”与后多元时代的身份认同:任碧莲的“美国故事”解读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月英;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静

摘 要:本文从族裔属性再现的角度解读任碧莲的小说。从第一代华裔移民试图在美国建立“自己的社会”、实现“美国梦”,到后来移民及其后代们自由选择的“文化身份”,融入文化大熔炉,再到后多元化时代在家庭和社会的民族混杂中寻找人生坐标,她笔下的人物构成了她审视族裔属性诸多命题的生动载体。他们体现了任碧莲对文化身份动态性的兴趣,但对于任何族裔属性相关的命题,这位华裔作家给出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实验性的。

关键词:族裔属性;美国文化语境;文化融合;后多元时代

 

类型学的标记理论与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张勤;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轶

摘  要:标记理论是类型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发展对二语习得研究影响深远。在类型标记性基础上提出的标记差异假说,指出利用两种语言的标记性可以推测二语习得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中国学生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论证了标记差异假说预测二语习得困难所在及困难程度的有效性。

关键词:类型标记性; 标记差异假说;英语非真实条件句

 

话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

——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为例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张帮印

摘 要:本文运用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这个多模态语篇,对多模态语篇中的各种意义资源进行了整合,从三个方面说明除文字说明除语言文字以外的其他社会符号也是意义的源泉,也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多功能性。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解读语篇的整体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意义建构;世博会徽

 

下义关系中的下义词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曾建彬

摘 要:本文从上义词、下义词、和次下义词所构成的三级下义认知语义关系出发,首先借鉴类属词、基本范畴词以及原型理论等人类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三级下义关系结构中的下义词进行确认。然后对下义关系涉及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进行再分类。最后对下义关系在语言上下文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旨在解释下义关系在词、词组、句子和段落等上下文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认知语义特点。

关键词:下义关系;下义词;上下文

 

建构主义发展观与现代“多维一体”口译多媒体教学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康志峰;邱东林

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发展观为理据,旨在探讨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认知环境要素等理论精髓,并对大学英语口译多媒体教学及其模式的建构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提出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新模式¾¾现代“多维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的环境下,进行网络协同、虚拟仿真、远程教学、多媒体协作、多媒体个性化训练等。这一教学模式不同于普通课室的教学环境,也不同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吉尔模式”、“厦大模式”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HG模式”,它是一种充分利用各项先进的高科技多媒体技术,以“虚拟空间+虚拟实景+三维空间(立体空间)+互联网”等多维空间技术为口译教学手段的崭新模式,即现代“多维一体”的网络多媒体口译教学模式(VS + VR + TDS + IN)+(T + S + Te /Ta/V + C)ÞI。这一模式具有实效性,是今后我国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建构主义发展观;现代“多维一体”;口译多媒体教学

 

主位结构选择看中美大学生作文的差异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程寅

摘 要:主位结构是实现语篇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从主位结构选择这一角度出发,对中美大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探讨两者在主位选择上表现出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对比分析的结果显示,两者在语篇主位以及名物化和第一人称代词作主位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大学生的作文中语篇主位及第一人称代词主位的使用高于美国大学生,而名物化主位则显著低于后者。

关键词:主位;语篇;英语写作

 

词汇测试的新维度 —— 心理词汇的构成与加工

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乔晓妹

摘  要:词汇测试不应该只考察某一个维度的知识或能力,而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文章在简单回顾考察词汇数量、质量两个维度的传统测试方法之后,重点介绍了词汇测试的新维度,即心理词汇的构成与加工,并详细介绍了测试该维度的方法,包括C测试、词频分布概貌、自动程度测试等。最后,文章讨论了这些方法的优势及在实际使用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维度;心理词汇;词汇测试

 

培养用户,调整结构

——中型英汉词典发展策略之我见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朱绩崧

摘 要:中型英汉词典的发展策略应是积极应对中型外版英汉双解词典的市场挑战,着力于培养用户,调整结构,以此两点为抓手,树立精品意识,加大独立研编的力度,在旧日辉煌业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时代的“高致用性大众化”辞书。

关键词:中型英汉词典;发展策略;培养用户;调整结构

 

复指结构在口译中的运用

——兼谈口译与口语的关系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姜宏

摘 要:复指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自然的口语句型,在口译中常常被当作一种技巧来使用,这是因为口语与口译的语言外部特征非常相似,它们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口语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语言手段也可以作为口译技巧来使用。但是,口语与口译毕竟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因此,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1)怎样利用口语的研究成果;2)怎样开展口译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复指结构;口译;口语

 

林纾转译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之底本考证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邹波

摘  要:《不如归》是林纾众多翻译名作中的一部,小说原作者为日本明治时期的代表作家德富芦花。学界一般认为,林纾是从英译本《Nami-ko》将日文原作转译成中文。本论文主要围绕转译的底本考证,梳理林纾译本与日文原作及英译本之间的联系。从文本的比照可以发现,林纾的译本参照了日文原作,并依据自己的判断作了灵活的处理。其中有弥补英译本疏漏之处;也存在判断欠妥,如果严格依据原作则可以避免的误译。

关键词:林纾;《不如归》;转译;底本

 

关于名著名译译名的若干思考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孙靖

摘 要:本文以已有的名著名译译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成功译例的具体探讨和分析,总结出译名的若干原则和手段。

关键词:译名原则;文化重构;文化移植;反常语

 

从两元对立到三重范式——歌德的翻译与“世界文学”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孙瑜

摘 要:本文从歌德“世界文学”的思想出发,探讨歌德的翻译实践和翻译观,对歌德从两元对立到后来三重范式的转变进行了思考。歌德的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以及“世界文学”思想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也是时代的产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歌德;翻译;世界文学

 

马丁Ÿ路德的译经伟绩与《关于翻译的公开信》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李晶浩

摘  要:歌德曾说过:“德意志民族始于路德。”诚然,宗教改革家马丁Ÿ 路德所译德文《圣经》创造了德意志民族语言日尔曼语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献。这部被视为“德意志民族巅峰之作”的“路德圣经”亦为德语文学奠定了基础。一部翻译的著作何以在译入语文化中取得如此崇高的地位,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通过路德撰于1530年的《关于翻译的公开信》,读者可管窥一斑。

关键词:路德;《关于翻译的公开信》;译经动机;译经原则;译者素质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