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北欧文学专栏
外国文学研究
语言学与教学研究
辞典与翻译研究
书评
《世界英语变体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周红英,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易卜生在芬兰
——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芬兰女性读者角色浅析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H·K·瑞克侬
摘 要:十九世纪末,芬兰在易卜生戏剧表演、批评研究和著作发表上,数目都是惊人的,这与芬兰和挪威两国社会政治环境相似有关。在易卜生戏剧的接受过程中,与男性学者和批评家一样,著名女演员、女批评家、翻译家、作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当时芬兰女性的地位,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女演员伊达·阿尔伯格、女翻译家希尔达·埃斯普、女性批评家艾琳·利奥波德、女作家明娜·堪斯等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以说明易卜生及其笔下的女性角色在芬兰知识女性中间引起的巨大反响。
关键词:易卜生,芬兰,女性读者
培尔•金特的越界
——身体和精神的全球之旅
挪威奥斯陆易卜生研究中心 克努特•布瑞希尔斯沃尔
摘 要: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所产生的形象和符号不能直接转入与原作品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有其独特象征和哲学框架,在传入中国时,有必要对其中的表达和影像进行改变,以使其能与传入地文化相适应。本文通过列举“山”和“猪”等词语在挪威和中国传统中不同的象征,关注其文化内涵,并探讨与象征释义的转移相关的问题。同时,根据东方思维传统中对自我认知的理论和实际,对易卜生剧中自我主义的辩证法进行重新估量。
关键词:《培尔•金特》,文化语境,象征释义
易卜生与跨文化戏剧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何成洲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易卜生在当代中国的改编和演出,包括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所做的改编和演出。这些演出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语言的混杂性,不仅是指文言和白话、各种方言,更主要是指中文和英文的混合使用,即所谓的“双语演出”。 第二是戏曲改编的跨文化特征,既表现在中国戏剧舞台的高度抽象和简约,又指对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舞台元素的吸收和运用。第三是戏剧主题的本土化,重在表达中国语境下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关切,而非戏剧原来的主旨。论文通过对具代表性的易卜生改编和演出加以分析,探讨跨文化戏剧有关自我与他者、混杂、表演性等理论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戏剧,易卜生,中国戏剧
人的一种令人惊骇的存在
——论斯特林堡及其《鬼魂奏鸣曲》
上海戏剧学院 刘明厚
摘 要:具有现代戏剧先驱之誉的斯特林堡尽管不同时期创作的方法与风格有所变化,但是,关注并表现人的一种令人惊骇的存在与状况,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以及人的精神危机是其戏剧的基本底色。在《鬼魂奏鸣曲》里,斯特林堡营造了一个非现实模仿的魑魅魍魉的世界,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冷酷无情的西方社会中,现代人道德体系的全面崩溃。这是一部具有现代派戏剧元素的作品,有阿尔托主张的残酷戏剧的影子,有荒诞派戏剧中的荒诞因素,也有表现主义戏剧的主观色彩,它和斯特林堡的其他剧作一样,展示出作者对人类和世界的极度悲观、阴暗的看法。
关键词:斯特林堡,戏剧,表现主义,《鬼魂奏鸣曲》,精神危机
再现“饥饿”
———评1966年克努特·汉姆生《饥饿》的电影改编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朱建新
摘 要:虽然挪威作家克努特·汉姆生的作品屡屡被搬上银幕,但评论界对汉姆生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甚少,谈论的内容也是一鳞半爪,乏善可陈。本文将以1966年改编自《饥饿》的同名电影为例,通过分析文字转化成影像的具体过程,指出汉姆生作品对电影改编提出的挑战,其作品改编的意义,同时反思电影改编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电影改编,《饥饿》
论阿格妮丝•赫勒从马克思主义复兴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之维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摘 要:阿格妮丝•赫勒从反思的后现代性视角出发,立足于卢卡奇美学建构了她自己独特的美学话语,其把美学置于其社会哲学、历史哲学与伦理学之中,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复兴”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嬗变。
关键词:阿格妮丝•赫勒,社会哲学,历史哲学,道德美学,文化政治学
罗伯特•潘•沃伦诗中的时间境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张缨
摘 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罗伯特•潘•沃伦诗歌中时间指示与时间境域的关系。从多重的时间指示与多重的时间境域、模糊的时间指示与宽泛的时间境域、变幻的时间指示与变幻的时间境域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在不同的情况下诗歌所产生的语用功能。作者指出,沃伦的诗,充满了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交织。他诗中的回忆,不是情绪向往昔的时间境域的单向流动,总是和诗人当时的情境甚至对未来的幻想互为参照,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彩的沃伦。显性的时间指示和隐性的时间境域为诗歌的理解提供了更大的弹性和纵深感。
关键词:指示,境域,交织,语用功能,参照
对话中的独白,抑或独白中的对话
——劳伦斯《弦外之音》人物声音之评析
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汪志勤
摘 要:劳伦斯是一位始终以全知角度创作小说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弦外之音》无疑也是一篇独白型的作品。但声音对此小说的构成却举足轻重,颇具启发。本文拟以巴赫金的理论和劳氏本人的思想,来分析融合在故事构架中主题驱使下神话式的理想主义元素以及超出作者独白意识但仍在其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道德中的他的自然主义手法,并以此来揭示小说的独白性和微弱的对话因素,即在独白意识主宰下的人物的声音中成5度和8度关系上的自然泛音。
关键词:巴赫金,自然主义,对话,独白意识
《旧时光》对佳构剧传统的因袭与背叛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向丁丁
摘 要:品特的两幕剧《旧时光》,动作极简,几乎全由回忆铺陈情节,人物亦呈现漫画式特征。然而,情节的碎片似可拼接,悬念的构筑似可终获解答,呈现出精巧的佳构剧特点。沿着这一传统所产生的观剧期待,在剧情推进过程中却屡遭挫败——对于佳构剧样式,品特只是给予戏拟式的继承,更多的是反叛和扭曲。分析之下,荒诞派戏剧和电影技法都对品特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因袭与背叛间产生的戏剧效果,则是令观众对人类记忆的可靠性、时间的多维度、空间的拓展都产生思考。
关键词:旧时光,佳构剧,戏仿,变形
寻求男性自我统一
——对罗伯特·穆齐尔的中篇小说集《三个女人》共同主题的诠释
同济大学德语系 许文青
摘 要: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的小说集《三个女人》中的三个故事分别以一段两性关系为中心内容,阐述了男性在其以理性为主导的生存状态下的人性缺陷及其对非理性的向往。女性成为他们眼中非理性意象的载体。与异性之间的联系象征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成为男性实现完整自我的途径。共同的主题和不同的结局使三篇小说构成一个美学整体。
关键词:三个女人,理性,非理性,统一
格拉斯的《剥洋葱》体裁刍议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王滨滨
摘 要:《剥洋葱》是自传吗?既像又不像。到底自传这个文学体裁如何界定?它和自传体小说或其他相邻的文学体裁又如何区分?本文试图用自传理论来分析《剥洋葱》这部作品的体裁,看看它与传统的自传有什么不同。
关键词:自传,自传体小说,回忆录,自传理论,勒热讷,自传契约
英文文章生动性检测系统与中国学生英文写作教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许罗迈
摘 要:本文介绍了“英文文章生动性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开发方法,并介绍了该系统在提高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生动性的教改实验中是如何应用的。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合适的电子词典、以及把本系统与其他措施结合成为一种形成性评价体系,是一种可以提高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生动程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英文写作,生动性,检测系统
“philosophie analytique de l’histoire”的形容词定语位置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张琳敏
摘 要:本文通过对法语短语“philosophie analytique de l’histoire”中的形容词定语位置的研究,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生成语言学中对于形容词定语的性质有两套说法:AP中心语(AP Head)说和NP指示语(NP Spec)说,而对于上述短语中“analytique”的位置分析则支持了形容词定语为NP指示语的说法。第二,针对法语中形容词定语常出现在所修饰的名词右侧的情况,有名词移动说和直接合并说,上述名词短语中“analytique”的位置支持了名词移动说。但这一移动的深层原因十分复杂。
关键词:法语形容词定语,名词后的形容词,名词中心语移动
语篇中第三人称名词性回指的认知考察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李丛禾
摘 要:文章主要考察主语/主题位置上的第三人称名词性回指的篇章语用功能和认知理据。语篇中的名词性回指主要用于标示概念单位的转换,如段落,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换,前景/背景转换,视角变化,话轮转换等,是交际者为提高话语效率,平衡认知成本和语境效果而做出的语言选择。从认知角度看,名词性回指可以反映认知主体的指称意向和主观性视角,用来确立认知参照点,开启新的指称领地;表达对所指对象的一种更为客观的识解,推远认知主体与指称对象之间的概念距离。
关键词:名词性回指,概念距离,主观性,视角
语言类型学之语序共性问题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徐蔚
摘 要:语序类型学在当今语言类型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格林伯格1963年发表的经典论文《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语法普遍现象》。本文以格林伯格的研究为出发点,介绍并讨论在其研究成果上的语序共性之核心-从属语理论、分支方向理论,并特别强调分支方向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语序共性,核心,从属语,分支方向理论
俄汉语称呼语变异使用的语用分析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汪吉
摘 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码。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经常会有变异使用的可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又饶有趣味的言语现象,运用语码转换和语用距离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它有助于正确理解称呼语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指导人们恰当地使用这种社会符号标记和言语行为。
关键词:称呼语,变异,初始语用距离,交际语用距离
刍议议会制辩论赛及其影响
——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赛制研究为例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万江波
摘 要:议会制辩论赛起源于英国议会辩论,具有高效、激烈而有秩序的特点,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英语辩论赛形式。2004年,议会制辩论赛制通过“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以下略作“外研社杯”)被介绍到中国,对大学生辩手、高校英语教学以及英语辩论学研究这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以议会制辩论为特色的新“外研社杯”仍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待磨合和改进以适应我国国情的需求,从更大程度上促进新世纪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议会制辩论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略作“外研社杯”),高校英语教学,英语辩论学
美国大学生对外语教学活动的评价报告和研究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赵蓉
摘 要:建构主义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本文通过调查美国大学生对中文、西班牙文和泰语教学活动的评价发现学生们认为词汇讲解、翻译和纠错对于阅读和口语提高都有帮助,而听力训练和口语测试会直接促进口语能力发展;相反,教师们十分看重的语法讲解、语法操练、精读课文、短文写作乃至文化解说对于英语能力的提高的作用则在不同班级中存在争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活动
基于语料库学习者汉英翻译中省译策略的初探
——兼谈对于汉英翻译测试的几点思考
上海外国语大学 潘鸣威
摘 要:本文以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语料库(CEM)中的翻译字库作为研究对象,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考察了学生对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运用省译策略进行处理的情况。研究说明了学习者对于汉语冗余信息的处理上还未能熟练运用省译策略,并且实际的运用情况也较不均衡。最后,在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对于汉英翻译测试的思考。
关键词:省译,冗余,学习者语料库
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痕迹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董娜
摘 要:译者痕迹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翻译策略的取向、源语文本的选择或译者个人因素等,译者在翻译源语文本时留下的创造性并有别于原作的痕迹,依照这些痕迹便可以分辨出译者的目的、个性、风格以及其他特征。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用语料库来调查翻译中的译者痕迹,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没有的优势,但必须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将译者痕迹与其他外部因素相结合。
关键词:译者,译者痕迹,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语言学理论与汉外词典编纂
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 尹洪波
摘 要:语言学理论对汉外词典编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成语法的词库理论,告诉我们词性标注的重要,配价理论为我们给词典配置用法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二语学习理论启示我们为词典配置负面语据的必要,语块理论使我们重新思考词目收录问题。辞书学界的专家学者,尤其是汉外词典编纂者应该与时俱进,研究相关语言学理论,及时利用汉语本体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积极吸取国外二语学习词典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编写出更高水平的汉外词典,为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生成语法,词性标注,配价语法,用法模式,二语习得,负面语据,语块
综述民国期间的汉英词典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高永伟
摘 要:我国最早的一批汉英词典均由外国传教士编写,且均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所用。虽说国人最早开始编写汉英词典是在晚清末年,但真正能起到辅助国人学习英语目的的词典却集中在民国期间。然而,由于过去资料匮乏,这一段历史鲜为人知。鉴于此,本人以原始词典为基础,重点评介在此期间出版的五部大中型汉英词典,从而展现出国人编写汉英词典的早期历史。
关键词:汉英词典,民国期间,词典史
《世界英语变体: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周红英
摘 要:《世界英语变体: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World Englishes: A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一书是认知语言学的新兴分支---认知社会语言学同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结合,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和语言学对政治理论研究的贡献,也为当前中国英语变体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述介该研究的理论发现和结构,并就其研究方法和意义进行评论。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世界英语变体研究,非洲社团模式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