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秋季号

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1. 艺境的陨落:简析深田久弥的战时书写(吴 岚,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2. 自然、科学、直觉、经验对立统一——斯蒂夫特《彩石集》之诠释(赵健品,同济大学外文学院)
  3. 对话马蒂斯——评A.S.拜厄特《马蒂斯的故事》(贾宇萍、苗勇刚,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4. 意义、记忆和神话:为印第安母亲正名 (李雪梅,大连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
  5. 倾诉的渴望——瓦肯罗德的语言批评与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萌芽  (李晶浩,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6. 《等待野蛮人》的时态     (段 枫,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7. 权力、性机制和肉体意识视角下《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对比性解读 (汪志勤,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8. 法国华人作家的获得语小说写作——从程抱一法语小说《此情可待》管窥 (张 聪,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语言学与教学研究

  1. 国内文体学研究现状述评 (裴天元、毛延生,哈尔滨工程大学)
  2. 语篇组织中的态度资源——评价衔接的构建   (张大群,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研究

  1. 论晚清翻译小说叙事视角之演进  (郑意长,天津财经大学外语系)
  2. 功难抵过 佳译偶成——辜鸿铭《论语》英译的得与失 (强 晓,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3. 接受、批评与反思——国内近十年后殖民翻译研究述评 (王军平,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4. 在乎天才与地才之间——尼采《天才,舍我其谁》译后  (阎佩衡,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5. 汉诗英译:诗体乎?散体乎?(张智中,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艺境的陨落:简析深田久弥的战时书写(1930-1946)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吴岚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文学被视为日本文学史的“暗谷”时期,日本文坛充斥着为军国主义把持的国策文学、或是战场纪实式的战记文学,一般被认为文学价值不高而鲜有论及。本文尝试通过勾勒像深田久弥这样30年代初登文坛作家自战前至战后的创作历程,旨在更为全面的反映日本二战文学原像的同时,证明人性本质与艺术本质的象征性分离或许才是战争毁灭性的后果。

关键词:二战  日本文学  人性  艺术

 

自然、科学、直觉、经验对立统一——斯蒂夫特《彩石集》之诠释

同济大学外文学院 赵健品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奥地利作家斯蒂夫特的故事集《彩石集》,主要针对其中三篇《纯石英》、《云母》、《石灰岩》,探讨这三篇故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总结起来,人应对自然时用了三种策略:科学、经验和直觉。本文主要分析《彩石集》中自然与人对立时情节的张力,并探讨了科学、经验和直觉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斯蒂夫特的自然观,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作品中的和谐。

关键词:斯蒂夫特 彩石集 自然观 和谐

 

对话马蒂斯——评A.S.拜厄特《马蒂斯的故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贾宇萍、苗勇刚

摘  要:A.S. 拜厄特的短篇小说集《马蒂斯的故事》以法国“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画作为引子,讲述了三则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故事。在这些短篇作品中,作家拜厄特以色彩明丽的文字与画家马蒂斯华丽绚烂的画作相映成趣,表达了自己对马蒂斯的知音礼赞,两位大师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乎艺术与生活本真的深刻对话。本文拟从艺术与生活、生命与死亡、色彩与文字、女人与女体四个层面多视角解读拜厄特对于艺术、生命、人性和死亡等诸多命题的哲理性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 拜厄特;马蒂斯;《马蒂斯的故事》;对话;艺术与生活本真

 

解读西尔科《说故事的人》中的正名思想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雪梅

摘  要:印第安作家西尔科的《说故事的人》成功跨越了自传小说的艺术局限。本文从神话重构与故事的言说的角度切入,以沃尔夫冈•伊瑟尔的《阅读理论》 中关于意义“空缺”的命题为契机,深入剖析女人作为情欲个体和孩子的母亲的双重身份,为缺场的母亲正名,为被边缘化的自己正名,为寻求解放和自由的印第安女子正名,在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的字里行间,解码作家先进的女权主义观点。

关键词:西尔科;说故事的人;意义空缺;正名思想;女权主义

 

倾诉的渴望

——瓦肯罗德的语言批评与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萌芽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李晶浩

摘  要:瓦肯罗德的《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开山之作。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独具特色的文学题材、艺术倾向和美学理论,在这本纤巧小书中已具雏形。作品对启蒙主义语言观的批评及对自然和艺术这两种“本真语言”的崇尚,源自诗人倾诉其艺术审美体验的强烈渴望。瓦肯罗德试图引导人们超越启蒙理性语言的限制,用诗意的言说去把握超乎尘世语言的“隐秘真理”,从而达到融入“无限”的理想境界。这正是浪漫派诗人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 瓦肯罗德 语言批评 启蒙理性 浪漫派 艺术

 

《等待野蛮人》的时态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段枫

摘  要:本文从叙事时态这一角度切入库切的《等待野蛮人》,首先针对詹姆斯·费伦和多利特·库恩等人的论述,在理论上梳理小说中非常规的“同故事同时现在时”叙事手法,继而探讨这种手法在小说中的主题作用,并指出被大多数评论家所忽视了的、小说中偶尔出现的过去时叙述。论文将这种形式探讨与库切对历史话语的反思联系起来,重在挖掘时态的使用及转换之后的深层蕴义;力求论述小说通过叙述时态的巧妙运用,一方面揭示出帝国历史书写常规范式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一方面也形象反映了主人公挑战历史书写模式的尝试和失败。

关键词:库切;《等待野蛮人》;第一人称同时现在时叙述;历史书写

 

权力、性机制和肉体意识视角下《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对比性解读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汪志勤

摘  要:福柯关注性经验或肉体与权力机制的关系,而劳伦斯则关注资产阶级道德对人类肉体生活和血性意识的扼杀。本文以精神——肉体——性机制为主线,对比分析体现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福柯的权利观与劳氏的肉体意识说。  

关键词:福柯 劳伦斯 权利 肉体 肉体意识

 

法国华人作家的获得语小说写作——从程抱一法语小说《此情可待》管窥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张聪

摘  要:在全球化与文化交流沟通日益频繁的今天,获得语写作已然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个极富潜力的分支,华人获得语作家的创作为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新路,促进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对话和交流,法国华人作家程抱一可以算做是法语小说创作的先驱者,《此情可待》是其用法语创作的第二部中国题材小说,本文就是以《此情可待》文本分析为切入口,管窥法国华人作家的获得语小说创作,深入探究这些作品在更深层意义上,对于世界文学的多样化发展、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播以及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获得语;程抱一;法语;《此情可待》

 

国内文体学研究现状述评

哈尔滨工程大学 裴天元、毛延生

摘  要:基于在中国知网检索2000-2012年8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文体学研究论文,通过量化统计分别从5个维度考察了中国文体学的发展现状。结果发现:第一,国内文体学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目前主要以实践类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文学文体学研究范畴之内。第二,中国文体学的发展存在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国内文体学的研究主题、研究分析方法、研究语种、语料来源虽然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并不够明显。第三,文体学的应用研究已经十分广阔,,但是鉴于国内研究存在界定模糊、理论研究和创新不足、以及一些文体学流派缺失的现象,因而与国外文体学研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总之,今后中国文体学研究应当尝试强化文体研究的理论化探讨并且应当注重社会语境下文体分析的重新定位,基于社会语料的研究或许更加符合当今文体学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文体学;实证分析;研究述评

 

语篇组织中的态度资源——评价衔接的构建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大群

摘  要:语篇组织研究长期关注反映命题内容的概念意义,对于体现评价意义的态度资源较为忽视。评价的语篇组织功能研究则更有助于揭示语篇的交际目标和互动本质。本文分析研究语篇组织中的态度资源,基于评价意义的韵律实现特征和衔接的篇内语义关系本质,提出评价衔接的概念,认为评价衔接的构建主要体现为表达相同评价极性的语义关系。文章还特别探讨了隐性态度资源参与构建衔接纽带的两种重要机制:囊括与预示。二者在有效实现显性态度资源与隐性态度资源互动的同时,推动语篇向前发展。

关键词:语篇组织;态度;韵律;评价衔接

 

论晚清翻译小说叙事视角之演进

天津财经大学外语系 郑意长

摘  要:晚清翻译小说是中国小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一方面对晚清翻译小说叙事视角的演进进行了系统输理,一方面又以勒菲弗尔等人的“改写翻译理论”为理论参照,对这一演进进行学理审视和现代性解读,以期获得对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翻译小说叙事视角的全新认知。

关键词:晚清;翻译小说;叙事视角

 

功难抵过 佳译偶成——辜鸿铭《论语》英译的得与失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强 晓

摘  要:在众多的《论语》英译当中,辜鸿铭的译本是较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本文通过具体统计和大量实例分析,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英文表达三方面考察了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分别做出了评鉴。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总结出了适合《论语》英译的一般性原则。

关键词:辜鸿铭 《论语》英译 儒家思想

 

接受、批评与反思——国内近十年后殖民翻译研究述评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王军平

摘  要:后殖民翻译理论自从被介绍到中国十年以来,国内译界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但通过文献综述发现,该理论在被引进和接受的同时,国内的反思与批评力度不够,没有对理论的适应性进行中国化的全面考察和厘定,而主要是以整体介绍和理论加案例的验证和描述形式进行。目前,国内的后殖民翻译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迷茫期”,表现为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缺乏与中国翻译实践具体语境的结合,对理论本身的理解还比较单一。

关键词: 翻译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翻译  述评

 

汉诗英译:诗体乎?散体乎?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智中

摘  要:论及汉诗英译,散体译诗曾盛行一时,至今不衰,原因有三:一是译者对汉诗的音韵知识缺乏了解,二是汉诗的韵律很难被完全移植到译文中去,三是自由体诗成为当代诗歌之潮流。散体译诗的弊端,是导致外国读者的误解。同时,散体译诗若采取重建式译法,诗趣盎然,译文颇具文学性。散体译诗抛弃了诗歌的韵律或其音乐性,反倒增加了译诗的难度;因此,在汉诗英译之时,不可轻言放弃汉诗的韵律。并非诗体译诗就一定完全忠实于原诗,也不是凡散体译诗就一定平淡寡味。译诗只要具备了诗歌语言的性质,诗体译诗也好,散体译诗也好,都有可能成为好的译诗。

关键词:汉诗英译;散体译诗;诗体译诗;重建式译法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