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义:国际传播与翻译中的话语转换

2021年12月27日,知名译审黄友义先生应邀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国际传播与对外翻译中的话语转换”的讲座。黄友义现任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部际联系会议首席专家、《公共外交季刊》编委会副主任、《大中华文库》副总编辑等。讲座由学院院长高永伟主持。

图片

黄友义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说明国际传播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也赋予对外翻译新的意义。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借助于对外翻译。但是,对外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中西文风差异以及西方媒体的影响等等。面临这些挑战,外文学科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一门外语来了解西方思维。黄友义建议学生学习国际流行话语体系,通过阅读马凯硕《中国的选择》,以大国思维的角度来讲述中国故事。


那么中国故事该从何讲起?黄友义提出了三个问题:传播什么?对谁传播?怎么传播?黄友义认为,我们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向西方人幽默、机敏地介绍中国。现在中国的国际交流增加让外国受众迅速扩大,但他们并不了解中国文化,所以译者要思索怎么翻译。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受疫情的影响,文化传播的途径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扩展到了线上的社交平台。


接着黄友义用自己的翻译经历来阐述在中译英时遇到的问题。例如,企业宣传材料中使用的正面表述放到国际话语体系中可能会引起误解,此时便需要译者对其进行灵活改写;在有关经济的材料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数字,会给听者造成理解负担,而西方更习惯用图表表示,效果更佳;要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和行话,外国人不熟悉的文化知识和特色表述要加以说明;做话语体系转换时谨慎使用军事用语,避免文件式表述等等。


黄友义认为翻译与医学行当最为相似,强调了译员各有侧重的领域。翻译是一种新的物化中国的武器,译员也要提防外国人将误译作为攻击国家形象的武器,因此翻译时要谨慎用词、注意语境、避免重复赘余。对于书名、宣传词等的英译,黄友义就如何增加文采、灵活翻译给出了指导意见,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问答环节中,翻译系的强晓老师以《治国理政》为例,提出译者是否能在翻译中对用典进行删节、可以将原文改写到何种程度等问题。黄友义解释,针对用典,有原样保留、用通俗语言解释或完全不译三种方式,应采用何种译法、删减有多大权限,取决于具体文章和作者。随后,黄友义就典籍外译是否有统一的标准或特定策略、如何考察国外受众对中译英作品的评价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高永伟代表外文学院感谢黄友义译审精彩的云端赐教,希望师生们能够把在翻译实践和国际传播交流中,注意翻译中的话语转换。

图片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