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上午,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语言学青年创新团队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的青年团队联合举办的“语言研究青年学者海上论坛”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双语与多语能力的建构和发展研究”,旨在增进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两支语言学青年科创团队在双语与多语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共同发展。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和进修教师近50人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
照片一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曲卫国教授为论坛开幕致辞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曲卫国教授致开幕辞。在致辞中,曲教授强调,批判思维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而学术交流与对话则是培养学术批判精神不可或缺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学术研究者只有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尊重学者的尊严,才能通过学术对话了解他人研究的合理性,促进学术研究的多样性,保护学术自由。曲老师还介绍了我院在促进双语和多语教育方面的举措,其中包括近期与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签订的本科双语教学培养模式,并鼓励和支持语言学青年科创团队与更多国内外兄弟院校开展无边界的学术对话与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赵蓉晖教授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Mairin Hennebry博士分别做了题为“语言多样性视角下的外语生活调查”和“Multilingualism in Europe: Educating for active citizenship”的主题报告。赵蓉晖教授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入手解释语言多样性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报告着重介绍了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为制定外文管理法规提供依据而展开的外语使用调查。调查范围涵盖10个省市,12座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外语生活的多样性与语种、领域、形式和人群等相关;多样性不仅是语言微观领域的现象,在宏观领域同样如此;在认识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展语言规划,有助于提高语言政策的效力和针对性,减少语言冲突”。
Mairin Hennebry博士的报告则肯定了多语教育对于塑造积极公民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了英国在欧洲大语境中制定和实施多语政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她的报告也为中国环境下的语言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照片二 论坛发言人
(从左至右依次为,排一: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曲卫国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赵蓉晖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Mairin Hennebry博士;排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赵彦志、冯予力、张宁宁博士;排三: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范劲松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沈琦教授、朱晔博士;排四: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余华博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高雪松博士、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郑咏滟博士)
在两场主题报告之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语言学青年科创团队的四位老师做了三场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复旦大学英语系冯予力博士和日语系副教授赵彦志博士在题为“英汉日语法中的数量表达对比研究”的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着重考察了英语汉语日语三种语言中的数量表达这一语言现象。报告认为,英语为数特征语言,名词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的可计量性通过显性的数特征(a(n), -s)加以表达。而汉语日语则是量词语言,需要在名词前加上数量词起到修饰作用。汉语和日语之间又有差异,日语需要在数量词和名词间加入联结符号"no",这主要是由于日语数量词本身的名词独立性较强。相比之下,汉语是直接放在名词前面的,量词相比而言更加凸显了功能性,不具备独立使用的功能。
复旦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张宁宁博士紧接着做了题为“汉语动词拷贝动结式的认知分析”的专题报告。报告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用相对通俗的语言分析解释了汉语动词拷贝动结式的构式语义和形成机制,指出该结构存在是因为其中的动结式结果成分语义指向不易预测,造成动结式解读困难,而动词拷贝是形式上最经济的认知铺垫。该演讲还展示了汉语语法并不神秘特殊,可以用普遍的认知机制来描写。
照片三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在题为“自我评估的构念效度和预测效度”的报告中,复旦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副教授、复旦语言测试中心副主任范劲松博士的报告从语言测试的角度重点考察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评估量表的效度。基于Chapelle等人(2008)所提出的效度论据模型,采用Rasch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SEM)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一项自评量表的构念效度与预测效度。Rasch与SEM的分析结果为该量表的构念效度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结构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报告的相关结果对于二语教学与测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下午的论坛活动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战略研究中心青年科创团队的三位老师分别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战略转型”、“我国英汉双语教育规划问题与建议”和“社区多语教育民族志研究”的专题报告,从国家战略、语言政策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对双语和多语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骑教授全面解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给外语类高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报告认为,从语言出发全面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战略研究,可以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一方面,外语类高校需要积极整合现有优势学科,发挥多语种、多学科力量,对接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举措,另一方面,外语类高校必须探索外语学科创新和变革之路,亟待突破单一学科局限,开拓多学科、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研究新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朱晔博士从英语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我国开展英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明确了我国的英汉双语教育与教育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的内涵与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新世纪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的实施、研究和实践现状进行了全面回顾,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定位不准、目标不清、任务不明和实施不力。报告认为,对我国应该如何开展英汉双语教育规划、以及如何以该规划为指导开展各项核心要素的建设提出了具有积极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余华博士就她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在良渚文化村开展的社区多与教育民族志研究课题做了专题报告。报告分享了她在良渚文化村居住,参与社区自治和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尤其是在社区国学读经班做志愿老师的经历,以及她和读经班孩子家长的微信访谈截图。分析发现,家长对孩子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决策多受到家长自身语言学习经历的影响。
照片四: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高雪松博士的报告
“国际学术发表:一位屡败屡战的作者自白”
在闭幕报告中,香港大学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学者、SSCI期刊System联合主编高雪松博士结合多年来的学术期刊投稿与编审经验,指出中国学者投稿时应注意的两大方面:一是在撰文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研究对学科发展的意义和贡献,二是在英文学术写作上要加强训练,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学术竞争中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可能。报告还分享了期刊审稿人在审稿时的关注重点,以及如何理解和回应审稿人的修改意见。
照片五:论坛合影
与会者一致认为本论坛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契机和资源。在会议茶歇和午餐时间,青年学者们围绕论坛报告和双语与多语研究课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通过交流拓展自身学术视野,也为今后合作研究提供了平台和可能。
本次的“语言研究青年学者海上论坛”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的合作与支持下成功举办,是一次为了促进两校的语言学青年创新团队合作交流的成功尝试。今后“语言研究青年学者海上论坛”还将常规举办,并进一步联合海内外兄弟院校开展更多学术交流活动,敬请期待!
(撰稿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 宋旸)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