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外文学院77、78级校友返校座谈会在文科楼220会议室举行。学院77、78级校友丁立、龚国龙、袁履庄、邹旭东、康青、刘铁侠、姚依萍和韩建军返回母院,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参加座谈会,座谈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曾建彬老师主持。
曾建彬老师从外文学院的院系建设和学生培养、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角度向校友们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情况,诚挚地感谢校友们对学院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校友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学院的各项事业发展。
袁履庄校友代表77、78级校友对学院表示感谢,并向在场学生介绍了当年在复旦校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他表示,时隔多年返回母校,感受到了学校的飞速发展,希望同学们要感恩珍惜当前优越的学习环境,把握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与会的77、78级校友分别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真诚地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经验与建议。在专业学习方面,校友们关心学弟学妹们的学习目标与理想,提出学习不能出于功利目的。他们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但是品德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人格的塑造却需要在大学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回忆起曾经求学过程的艰辛和挫折,校友们期望学弟学妹们继承前辈的精神,以全方面人格培养为目标,树立起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校友们还建议学弟学妹们不囿于专业学习,要善于利用复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提供的广阔平台,培养全方位素质,以复旦人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成为未来的国家栋梁。
针对同学们关心的未来发展问题,校友们各抒己见,鼓励同学们勇敢大胆尝试,不要畏惧挫折和未知,在不断的挫折与尝试中找寻个人理想,并且坚持独立思考判断,慎重地做出人生方向的决定。
此外,有些交谈中,校友们回忆起曾经求学的艰辛,但却由衷感到学习的满足和快乐。他们看到在场年轻的学弟学妹们,提醒同学们要牢牢把握青年时光,努力提升自我, 用自己的成绩报效国家,回馈母校的培养。
在给予同学们们建议之外,校友们还对未来院系的发展,特别是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关心学院老教师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愿意尽自己所能给予学弟学妹们帮助。
座谈会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校友们还参加了学校77、78级校友返校暨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活动的系列活动。
学生感想:
一、培养复旦精神
本科生倪侃:虽说都是英语系的老前辈们,但各位校友们现在却从事于各行各业,并与我们分享了极为丰富的人生经验,令我们受益匪浅。从校友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烙印,这激发了我们对于我们自身所处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的思考。
研究生袁豪赟:9月29日下午与前辈校友的座谈会上,院友们讲述各自人生经历,在迈入社会后,复旦人的精神鼓舞着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座右铭和行为的模范。这是他们来复旦带走的魂魄:“复旦的人是有后劲的”。
二、坚定个人理想
本科生茆霖:老校友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的分享,对于现阶段对未来迷茫而困惑的大四学生来说,是一次醍醐灌顶式的经验传授。“做自己喜欢的事”,“过乱一点的人生”,“感激生活中每一次或好或坏的经历”,老校友们所传达的每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都使我们更加坚信自己的理想,并愿意为之不懈努力。
研究生常玉丹:院友们真诚地分享了彼此在求学工作历程中所走的“弯路”与“直路”。人生中每一段经历都有其独特意义,“弯路”最终会引领我们来到最终的“直路”,每一段曲折都是自我不断定位的过程。珍惜时间,终身学习,才能保证自己在每一段过程中都竭尽全力绽放。追求所想,量力而行,不慌不忙才能实现人生最优。
三、珍惜学习机会
本科生杨茗薇:77、78级的校友在座谈会上分享了四十年前求学的艰辛往事,勉励后辈们珍惜感恩时代给予的良好学习环境。身为复旦学子,在感恩珍惜之余,我们更应好好利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复旦为我们提供的广阔发展平台,拓展个人的知识面,成为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
供稿:杨茗薇
Copyright © 202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